他们曾和毛泽东亲密无间,后来渐行渐远

他们曾和毛泽东亲密无间,后来渐行渐远

在风华正茂的青年岁月,毛泽东与萧子升、蔡和森同入杨昌济先生门下,三人因才学出众,被誉为“杨门三杰”。然而,岁月流转,半生已过,蔡和森不幸英年早逝,萧子升投身国民党,远赴海外。唯有毛泽东,始终坚定信仰马列主义,将“救国救民求真理”的理想贯穿其一生。

游学湖湘:心忧天下

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毛泽东与萧子升结下了不解之缘。该校汇聚了众多出身豪门的学子,然而,毛泽东身着朴素的灰布鞋,身穿粗布衣裳,日日以咸菜馒头为食,其形象与周围环境显得格外突兀。然而,萧子升独具慧眼,发现这位同窗不仅博古通今,尤其对中国历史造诣深厚,两人常就社会历史问题展开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与子升共游,心旷神怡。”1917年,他们携手踏上求学的征途,意欲深入湖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两人剃去了短发,步履轻盈,徒步走遍了湖南五县。途中,若感腹中饥饿,便至农家讨得一口食物;至乡绅府上,更可助人抄写文书、对对子,以此换取前往下一站的旅费。

穿越安化、山口、仙溪、马迹塘、桃花江、长塘等地,他们与农民畅谈庄稼的收成,与教员交流革命运动的进展,更与方丈深入探讨禅宗的哲学思想。返抵学校时,两人的口袋里意外地还留有两大洋及四十枚铜币。

昔日,毛泽东与萧子升如影随形,正值青春年华,二人同怀改造家国、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志。

从海外游学归来的毛泽东、萧子升与蔡和森携手创建了新民学会,其最初的聚会地点便设在蔡和森的家中,位于岳麓山脚下。尽管参与者寥寥无几,但众人依旧庄重地确立了学会的宗旨和“五不”守则。

酷暑难耐的夏日,三人蜷缩于北京三眼井吉安冬夹道7号那间狭仄的小屋里,仅有一铺大炕和一床被褥,共度日夜。彼时,他们正积极筹备着赴法国留学的行囊。

尽管生活艰辛,北京的北大之门却对所有有抱负的青年敞开怀抱。毛泽东每当得空,便常潜入日报阅览室,一边履行图书管理员职责,一边与前来借阅的同学闲聊。每当遇到眼中闪烁着光芒的青年,他便会借机搭讪,谈论学问、理想等话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吸纳新民学会的成员。”

萧子升投身于社会活动的领域更为深入。他们曾肩并肩挤坐在一张书桌前,共同阅读《庶民的胜利》,又为《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争论得面红耳赤。在毛泽东迈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偶尔闲谈时,萧子升总是面带微笑,对友人的知识广度赞叹不已。

那曾是亲密,也是分歧始。

嫌隙生,毛萧渐行

1919年二月,萧子升随湖南首批赴法青年一同,乘坐船只远赴法国。在留法期间,他广泛接触了伯恩斯坦和考茨基的修正主义哲学思想。从此,他在通信中屡次提及:“中国应当选择改良的道路。”

毛泽东心中不禁泛起一丝不安:“他(萧子升)似乎正趋向于无政府主义。”这成为了他们首次在道路选择上出现的分歧。

徐特立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个别华法教育会中,某些成员无需亲身参与勤工俭学,却依靠学生的捐款,过着奢侈的生活,一路攀升至硕士、博士的学术高峰……子升与华法教育会的那群人交往,其生活品质堪称奢华。”

彼时,新民学会中的法籍会员纷纷质疑,萧子升涉嫌侵吞了部分章士钊所捐之款,私自挪作私用。与此同时,毛泽东选择留在了国内,继续过着以辣椒和咸菜为伴的简朴生活,然而,他已踏上了一条全新的征程。

“脚踏实地,深入人民生活。”他毅然投身五四运动,领导新民学会,并积极投身农民运动,宣扬马克思主义,“我们应当告别那空喊口号的时代。”那是一段他最为沉默,却也最为有力的岁月。

当时,蔡和森深入开展了广泛的社会调研与理论研究,坚信中国应当效仿俄国的革命模式。“我与润寰的观点不谋而合,我们必须借鉴俄国革命的方法。”

“子升的观点,在理论上或许可行,但在现实中却难以实现。”

此刻,两人间的政治立场在表面上显现出显著差异。新民学会内部亦涌现出诸多争论,然而,随着国内事务的掌舵权落入毛泽东手中,五四运动的余波仍旧激荡着青年们的热血,使得“中华民族必须奋起革命”的呐喊愈发响亮。

1920年,萧子升踏上归国的旅程。次年三月,两人在长沙重逢。在那随后的四个月里,他们倾心探讨社会主义革命的话题,然而,随着讨论的深入,彼此间的距离却愈发遥远。

“就穿你的长马褂吧。”

见证崛起

1921年,两人的最后一次会面,吵得不可开交,毛泽东离去。

即便国共合作最终破裂,他们之间的联系依旧未曾中断。此后,萧子升相继担任了国民党北平党务指导委员、中法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委员以及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等多项要职。

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历程中虽历经波折,然而,更多的是沿着毛泽东所预见的道路蜿蜒前行。他确立了以农村为根据地、包围并最终夺取城市的战略策略,引领中国人民成功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一个独立自主、团结一心的多民族国家应运而生。

在经济领域,我国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完成了三大改造,并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与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改造由此拉开序幕……在军事方面,他领导发起了抗美援朝战争,并坚定支持越南人民抵抗美国的侵略战争,“两弹一星”项目亦告成功。

自此,“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打铁还需自身硬”等口号,成为了一代革命者的行动指南和坚定信念。

在国际交往领域,他秉持“先正己后待人”的原则,坚决抵制与旧政权签订的任何不平等条约;在建国初期,得益于苏联提供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的支持,我国工业建设得以夯实根基;中苏关系破裂后,他巧妙地利用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交流以及美苏之间的竞争态势,成功推动了中日、中美关系的建立,并助力我国重返联合国,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毛泽东与萧子升关系的日益疏离,实则映射了革命主义与改良主义之间的激烈碰撞。如今,面对今日之中国、今日之民众,历史已经交出了它的答案,这无疑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对毛泽东思想的坚定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