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刚刚结束了8年抗战的中国,其实并没有太多喘息机会。谁能想到,短短几个月内,100多万大军在华东大地上激烈对撞?据不完全统计,光“华东会战”国民党就一次性调集近46万人投入正面战场。这不仅仅是数字游戏,而是真刀实枪的生死较量。问题来了,国民党调兵遣将这般大阵仗,究竟能不能阻止解放区的扩展?又是谁用血和命为后来的大逆转铺下了基石?
一面是国民党大军气势汹汹,另一面是刚经历中原突围、满身疲惫的人民解放军。主力还没喘口气,蒋介石就命令“铁军”七十四师南下,势要在淮阴、泗阳之间斩断解放区北上南下的大动脉。前脚刚歇下的“皮旅”又被点名出征。有人叫好:这才叫不怕死!有人质疑:这不是拿人命搏运气吗?到底是高层的冷静决策,还是豪赌一把?仔细一看,双方都有算盘,但谁能真正笑到最后可没人敢拍胸脯保证。
有个老百姓在淮阴办集市,突然听说国民党军队要打过来了,半夜往外跑,还把自家草房烧了,以免被当成掩体。一时间,老百姓议论纷纷:“听说国民党这回带了不少大炮和飞机,听天由命吧。”军队内部也是七嘴八舌:陈毅主张主动跳转,粟裕坚持先打胜仗再议后动。山东野战军一边苦苦抵抗,皮定均这个名字就在各种战地留言中飘来飘去。有士兵说:“别小瞧咱皮旅,逃不是他们本事,硬仗才显真章。”可也有人悄咪咪嘀咕:“我们这装备,真能扛住张灵甫的七十四师?”从高层下达指令到部队层层分工,再到普通百姓惊恐逃命,各自的想法和利益在这场风暴中相互碰撞、彼此掺杂。
9月15日夜,华中野战军的皮旅三个团对整编七十四师的“孤军团”发起了9轮进攻,按照剧本,这种孤军深入应该一窝端。可战场上的事儿,哪有剧本?战斗从晚上打到天明,拼到最后,皮旅硬是没吃下人家。600条命没了,没谁敢相信。皮定均自信满满,这下成了冒进的反面教材。在高层指挥所里,气氛一度低到冰点;战士们一边舔伤口一边无声地问:我们真能挡住敌人么?反对意见也随之浮现:是该打好防御阵地,还是该跟着“比赛”?皮旅的这次挫折,给全体解放军都泼了一盆冷水,人心隐隐有些动摇。
就在所有人以为国民党七十四师顺利突进、淮阴要丢时,一个意外发生了。谁也没想到,皮旅的“拼死一战”,居然让张灵甫摸不清虚实,不敢贸然继续猛攻。偏偏这种“小小的顽强”给守军争取了宝贵的一天调整和防守时间!随后五旅主力赶到,激战再起。张灵甫号称蒋介石“五大主力”,人称“铁军”,火力确实猛,但面对死咬不放的解放军,居然一时半会儿啃不下淮阴。背后那个决策链的矛盾此刻爆发到了极点:是继续强攻冒险,大意失荆州?还是稳扎稳打,缓下锐气?原本简单的兵力强弱对比,硬生生被活生生的人和智慧搞复杂了。这场反转,出乎所有人意料。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9月19日,整编七十四师一个团终于突入淮阴城,守军实在顶不住压力,只能选择全线撤离。9月22日,淮安也被攻占,战事再进一步恶化。表面上国民党高唱凯歌,可一看内账,阵亡的“铁军”也不比解放军少多少。随之而来的新难题更棘手:退守一方士气受挫,攻占者也元气大伤。按理说城市丢了双方应该高兴和悲伤分明,可这时候连国民党士兵都皱眉头:“一块地打下去,兄弟走了一大半,这仗还能怎么打?”前线的分歧也不小,解放军内部不乏检讨声音:继续死磕是血拼,还是应当“以空间换时间”?和解还远、信任更难,仗,反倒越打越糊涂。
老实说,皮旅这次硬仗打得不光彩,丢城失地,大家脸上都说“壮烈”,心里头谁都明白,这是真正的惨败。有人说“用血性换一天喘息,划得来”。也有人唱反调:“一场‘比赛式进攻',搭上的不是战术,是600条自己兄弟的人命。”这下好了,那些指挥官们终于有反省的理由和话题,“个人英雄主义”“轻敌冒进”,这些总结,光说不练谁都能会。纸面功夫一流,实际临场应对,真到危险时刻,反而大家都手忙脚乱。整编七十四师伤亡惨重又如何?没让他们停下脚步。以为“顽强抵抗”能永远救急,现实反复打脸。打输了总要找借口,没几个人敢承认,是战略有漏洞、是自己失算。这一战,单靠“勇敢”没打回来,靠总结和反讽能赢下未来吗?
究竟是“顽强抵抗”真的能扭转战局,还是指挥失误和冒进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有观点说,用血肉和意志换来一天喘息,就值回票价了,可也有人认为,指挥官的一意孤行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你更认可哪一种?如果你站在参战士兵或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又会怎么选择?打仗到底是靠拼命还是靠谋略?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心目中最想吐槽的一点——别藏着掖着,说出来让大家看看谁才是“真正懂行的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