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失去中国市场后,许多水果滞销腐烂,现后悔得罪中国

要不是越南自己搞事,谁又能想到2023年还能靠榴莲赚到30亿美元?短短两年间,这水果居然烂在田里没人收。

越南果农的日子从天堂掉进了地狱,归根结底,全是他们自己“作”的结果——当初把中国市场当“软柿子”,用不合格的水果糊弄过去,现在失掉了中国这个“重要买家”,才发现后悔都来不及了。

2022-2023 年:中国一开门,越南水果赚翻了

2022年中期,中国正式宣布接受越南水果,这消息一出,简直成了越南果农翻身的好机会,之前的困境似乎有望迎来转机。

在那之前,越南榴莲只能少量出口,许多果农辛苦一整年,收入都刚好够糊口。一旦中国市场一敞开大门,需求立马就“蹭蹭”上涨。

中国人对榴莲那是真的喜欢得不得了,不管是在超市还是水果摊,只要越南榴莲一出现在架子上,立马就被抢购一空。就这一年时间,越南对中国的榴莲出口猛增,挺厉害的。

根据界面新闻2024年3月19日1114的报道,越南榴莲火得不行,不仅在国内受欢迎,还在对华出口方面表现出色,超越了智利,跃居第二名。

来者自人民网-国际频道。

出口量一下子冲到了70万吨,贸易额也差不多要30亿美元,这样的增长速度真是挺让人惊叹的。这30亿到底意味着啥?简直就是让上百万的越南果农的收入直接翻了好几番。

那会儿,越南乡下到处都能看到“ 中国红利”的影子:过去住茅草房的果农,迅速都盖起了两层小楼;村里的小路都换成了水泥路,边上还开起了新开的小超市;甚至连镇上的化肥店、农药店,生意都比以前好出不少。

果农们聊天时老说:“要不是中国市场,哪能享得这一片好日子。”

除了榴莲之外,越南的其他水果卖得也挺火的。中国那边的需求实在太旺盛了,差不多能“吃掉”越南一半以上的蔬果产量。

那两年,越南果农一点都不用担心卖不出,很多水果还没长出来,就被买家提前预订了,收购价格一路飙升,大家都觉得“跟着中国卖水果,这辈子都不用愁钱”。

2024 年:贪小便宜毁大事,越南开始 “糊弄” 中国

钱赚得太快,搞得不少越南出口商和果农都晕头转向,他们觉得中国市场“人多、需求大,随便应付一下也行”,为了能多赚点快钱,开始搞些歪点子。

消息一出,大家都知道了:越南的榴莲和菠萝蜜又出现重金属超标的问题,海关下了死命令,要逐批检查,一查到底,绝不放过任何问题。

最常见的事情呢,就是“催熟造假”。正常来说,榴莲得在树上挂到完全熟透再采,不然吃着没味儿,香味也不够足。

有些出口商为了赶工期、多发货,不等榴莲完全成熟,就提前七八分熟就采下,然后用不少化学催熟剂泡一泡。这种榴莲表面看着好像熟了,但实际上果肉还是硬硬的、涩涩的,还带点怪味。

更令人气愤的是“染色造假”的事儿,为了让榴莲壳看起来更金黄、更诱人,吸引中国的买家,有些不良商贩居然用明令禁止的“中国黄2号”工业染料泡榴莲。

这玩意儿对身体可不好,中国早就下令不许在吃的东西里用这种染料,可偏偏有些商家为了多赚点钱,压根就不在意安全啥的。

除了榴莲之外,其他水果也遭遇了麻烦。中国海关在抽检时,发现越南带来的芒果、龙眼里多次存在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有的甚至比中国的标准高出好几倍。

更让人头疼的是,越南本身的监管实在跟不上节奏——整个越南只有 9 家实验室的检测资质能获得中国认可,根本覆盖不了所有出口的水果;而且种植区的编码管理也乱哄哄的,有的甚至造假,一旦出了质量问题,连“哪个果园产的”都追查不清楚。

那会儿,中国方面也提醒过越南,让他们加强监管、保证品质,但越南根本没放在心上。他们觉得“偶尔出点问题挺正常的吧,中国不会真不让我们出口的”,依旧我行我素,继续把不合格的水果送到中国。

2024 年底 - 2025 年初:中国出手,越南水果遭 “重创”

中国一直不是那种“好骗”的市场,对于食品安全的底线,从来都是“零容忍”。到2024年底,中国海关直接出台了新规:在越南水果的检测项目里,加了对“碱性嫩黄”(工业染料成分)和“镉含量”(重金属)的严格检查,只要一检测超标,立刻退回或者销毁。

到了2025年1月,措施变得更严格了——中国开始对所有从越南进口的水果实行“百分之百全面检验”。

以前越南水果一到中国口岸,抽查一下合格的就能顺利通关,平均三天左右就能进入市场;现在每一批都得全部检查,加上能符合中国标准的检测机构少得可怜,清关时间一下子拖长到十八天,甚至更久。

对于水果而言,这简直算得上“致命一击”。越南输出到中国的水果大多靠冷藏箱运输,每天都得花不少电费和维护费,清关一拖长,成本就直接翻了一番,更要命的是,水果的保鲜期本来就不长,像榴莲、芒果放个十几天就会坏掉。

没多久,中越边境的口岸堆满了超过200个冷藏集装箱,一开门一看,里面的大部分水果早就烂得不成样,只能扔掉当垃圾。

市场的反响挺直白的:到2025年前四个月,越南对华出口水果的数量暴跌超过70%,出口的钱也跟着大幅缩水。

对比太扎心:菲律宾守规矩,把中国市场抓得牢牢的

菲律宾在做中国水果生意这块,和越南的策略截然不同,这也让越南不少人开始后悔当初的选择。

2023 年,菲律宾和中国签署榴莲出口协议后,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先做了两件事:

一方面,安排所有种植户都参加了培训,特别强调中国的检疫标准和种植条件,保证每一颗榴莲都达到了中国的相关规定。

第二,邀请中国农业专家到菲律宾果园,从选种、施肥到采摘的每个步骤都提供全程指导,确保中国的标准在每个环节都得到落实。

每次出口前,菲律宾都要先进行严格的自检,只有合格了才会配合中国海关的抽查。这种认真负责的作风,让菲律宾的榴莲很快赢得了中国消费者的信赖。

到2025年,菲律宾对华出口的榴莲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九成,榴莲产业也真正变成了菲国的重要支柱。

菲律宾农业的“主力产业”,果农们也因此赚得满载而归。

越南的果农们看着菲律宾和中国本土水果做得红红火火,心里真不是滋味:要是当初他们也遵守规矩,注重质量,现在赚的钱多得是自己,哪会让水果烂满山的局面出现呀。

现在的越南:急着补救,可信任难重建

这会儿,越南才算是开始慌了神,拼命想出各种办法来挽回局面。

越南农业部迅速更新了829个种植区以及131家包装厂的编码,旨在解决溯源困难的问题;政府还召集专家去农村,为果农讲解中国的标准,并指导他们如何种出符合要求的水果;同时也主动与中国方面沟通,争取恢复更多水果的出口资格。

最近,越南对华出口水果确实略微上升了一下,不过要回到2023年的高峰,几乎是不太可能了。就像信任这东西,一旦被揉皱了,就再也铺不平了。中国消费者对越南水果的印象已经打了折扣,加上菲律宾、泰国和国内水果的竞争,越南要想重新夺回市场,还得费不少工夫。

越南还打算拓展其他市场,比如欧盟和美国,可这些地方的检疫要求比中国更严,越南的水果品质根本达不到标准,再加上这些市场的需求远远比不过中国,要靠它们弥补之前的损失,基本不太现实。

结语:别把中国市场当 “软柿子”

越南水果曾经一年赚 30 亿,可如今却满山烂果,给大家敲响了警钟:中国市场虽说是一块“肥肉”,但并非谁都能分得一杯羹。

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愿意为各国提供机会,但这个机会只留给守规矩、注重品质的国家。越南当初把中国的包容误解成“放任”,用不合格的水果来应付,归根到底,就是把自己的饭碗砸了。

如今的越南终于意识到,得罪中国市场后果严重,他们确实承受不了这个压力。想要在未来继续和中国做生意,唯一的出路就是真心实意提升产品质量,做好监管工作 —— 毕竟,中国消费者追求的不是“低价”,而是“安心”;中国市场看中的也不是“短期利益”,而是“长久稳定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