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玩偶到调查!中国花滑选手无辜躺枪,美联社“脑补”政治大戏?

当地时间10月28日,美联社一则报道引发全球关注:国际滑联(ISU)就中国杯花样滑冰大奖赛期间出现的“导弹造型玩偶”事件展开调查。事件起因于10月25日冰舞比赛后,中国选手任俊霏/邢珈宁在等分区拿起观众投掷的标有“DF-61”字样的毛绒玩偶,并与教练短暂模拟飞行动作。这一温馨互动,却因玩偶造型与九三大阅兵中亮相的新型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东风-61”同名,被部分外媒和网友恶意解读为“政治挑衅”。

花滑运动中,观众向选手投掷玩偶、鲜花以示支持,是延续百年的运动礼仪。此次中国杯现场,观众投掷“DF-61”玩偶,本是对选手精彩表现的赞誉,更饱含民族自豪感。然而,美联社等外媒却将这一普通互动描述为“不当行为”,甚至引导舆论要求选手退出奥运。部分外国网友在社交平台跟风声讨,完全忽视花滑赛场礼物互动的传统意义。

从报道细节看,国际滑联于10月26日通过邮件向美联社发布声明,称“已知悉观众投掷不当毛绒玩具”,并表示“遗憾”与“进一步调查”。但事实上,此类因礼物样式引发的调查在花滑史上无先例可循。外媒刻意放大争议,使用“不当”“政治挑衅”等词汇,将体育赛事异化为政治战场,暴露其双重标准与偏见。

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提出“体育政治中立”原则,强调体育应服务于和平与团结。此次事件中,中国冰迷普遍认为外媒反应“过度敏感”,选手行为并无恶意。体育的核心是竞技与交流,若连一个玩偶都要被赋予政治寓意,体育赛场将失去纯粹性。

目前,中国花滑协会尚未正式回应,但舆论已形成鲜明对比:外媒炒作与国内理性声音形成强烈反差。期待国际滑联秉持专业精神,避免被舆论裹挟,让体育回归公平竞争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