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得好,人在做天在看。医院里一纸病历涂改得乱七八糟,当事人自己都没个准话,却把“许敏抱走9分娃”的脏水泼了五年——这操作真是活久见,我隔着屏幕都能闻见那股子陈年馊味。
这事儿还得从头掰扯。2019年,那个被人喊成“二八案”的医疗纠纷,医院管理乱成粥导致婴儿被“错换”的判决白纸黑字早就下了定论。法院判淮河大药房全责,许敏和对方都认了调解书没上诉,这事儿在法律上本该翻篇。可邪门的是,某人嘴上承认医院管理混乱,转脸又死咬着许敏先出院“偷换”孩子不放。这话说得跟相声段子似的——您自己签了和解书,手里连张淮河医院的正经收费单都拿不出来,病历上出院日期还被涂改得跟抽象画一样,还搁这儿吆喝呢?
咱就事论事掰扯三点:
一是病历成了“罗生门”。某人口口声声说许敏抱走了“健康评分9分”的孩子,可许敏那份原始病历上清清楚楚写着“6分”。您瞅瞅那病历,“省一毛”、“脐带绕颈二度窒息”这些关键信息,明眼人一看就是后来硬加上去的墨迹。反而某人的产前档案上可是明明白白记录着脐带绕颈,加上多胎生育隐患和遗传病史。这倒打一耙的劲儿,怕是连《无间道》编剧都要竖大拇指。
二是出院时间成了谜中谜。许敏作为顺产产妇,出院手续齐全,交接流程都有记录,孩子由护士亲手交付。医院又不是菜市场能随便挑挑拣拣,更别说产妇刚生产完还是用了安定的状态。可某人那份问题病历就更热闹了——住院期间频繁外出记录,6月19日后完全找不到治疗痕迹,这住院时间线本身就透着诡异劲头。出院结算单呢?新生儿交接凭证呢?啥实锤没有,空口白牙就想给人定罪?
三是核心证据集体“失踪”。五年了,许敏这边追着要查个明白,可病历真伪始终没能鉴定,当年疑似作假的91年户口、95年出生证等硬伤材料也像人间蒸发了。法院倒是利索,一句“程序性驳回”把刑事控告挡得严严实实。当事人五年如一日顶着网暴谩骂坚持上诉,等来的却只有系统性的沉默——合着追查真相全靠肉身硬扛?
明眼人都瞧得出来,病历鉴定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敢不敢揭开盖子的胆量问题。法院判书写着“错换”却又挡着查病案,这不是自打嘴巴吗?好比说“店小二上错菜”却不许人查监控,硬要顾客认栽掏钱——天下哪有这种道理?
许敏在判决后的哭诉,我至今记得:“他们篡改了我的病历,却要我认命。”这话戳得人心口疼。这场五年长跑消耗的不单是一个母亲的尊严,更是所有普通人对“程序正义”那点仅存的信任感。法院大楼上“以事实为依据”的烫金字还在阳光下反光,可当关键证据被死死捂住,天平从根子上就歪了,再精致的法槌敲下去也是空洞的回响。
二八案早不是两家人的恩怨情仇。它成了一个标签,标记着普通人在遭遇系统漏洞时,讨一个“证据说话”的机会有多奢侈。每拖延一天,许敏心里的口子就深一寸,社会的信任成本也暗戳戳往上累加。
是时候该让尘封的病历档案“开口说人话”了。老百姓要的不多,无非是摆在台面上的、未经涂改的事实真相。毕竟,一个把正当质疑变成“马拉松式磨难”的社会,没人能笑着走完全程。您说,是这么个理儿不?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