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这些年围观看中美这场大戏,比看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都刺激。
你以为是动作片,打着打着突然变成了谍战片,冷不丁还插播一段家庭伦理剧。
前阵子,就在大伙儿都备好瓜子,以为又要进入漫长的中场休息时,北京那边,连个预告片都没放,直接就把结局给剧透了。
引爆点是财政部官网上那份,怎么说呢,枯燥到能直接拿来当催眠曲的官方公告。
通篇都是“根据《XX法》第X条”,我估摸着他们内部写稿的兄弟自己都快睡着了。
但高手过招,飞花摘叶皆可伤人,越是这种不起眼的地方,藏的雷才越大。
公告的核心内容就一句话:从11月10号下午1点1分起,暂停对美国部分产品加征24%的附加关税。
看明白没?
“下午1点1分”。
我敢打赌,看到这个时间点,华盛顿那边得有好几位幕僚的咖啡杯都得一哆嗦。
在外交这个掰扯到连个逗号都能开个研讨会的领域里,把时间卡到分钟,这已经不是“精确”了,这叫“诛心”。
这根本不是什么例行公事,这是一次精准而冷酷的外科手术,还开了个全球直播。
这一巴掌下去,没见血,但绝对是内伤。
想知道这巴掌扇得有多妙,咱们得玩个“闪回”,把镜头拉回到几周前美国财长贝森特先生的个人巡回演讲上。
这位老兄当时简直是戏精附体,练就了一身左右互搏的绝技。
在需要合作的场合,他笑得跟个弥勒佛似的,满嘴“互信共赢”,恨不得跟你桃园三结义;一转身对着媒体,又立马换了副哭丧的脸,各种阴阳怪气,什么“中方信誉堪忧”啊,什么“稀土垄断”啊,那演技,奥斯卡都欠他一座小金人。
这种精神分裂式的发言,简直是美式外交的传统艺能。
就好比你那个渣男前任,分手后一边深夜发微信说“我还是在乎你的”,一边在共同好友的饭局上把你黑得体无完肤。
他就是想让你乱,让你跟着他的节奏走,最好是气急败坏地跳出来跟他对骂,那他就赢了。
可这次,他算盘打错了。
咱们这边愣是一声不吭,没反驳,没谴责,甚至连个表情包都没发。
就那么静静地看着他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
然后,在全世界的注视下,到了那个约定的时间点,分毫不差地,把一份白纸黑字的公告拍在了桌上。
这一下,全世界都看懂了。
什么叫“于无声处听惊雷”,什么叫“事实胜于雄辩”。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打脸”了,这简直是一场教科书级别的行为艺术。
它一句话没骂,却把对方“言而无信”四个大字给刻在了脑门上。
再咂摸咂摸公告里的字眼,那叫一个滴水不漏。
“暂停”,不是“取消”,主动权还在我这儿,给你个台阶下,但别蹬鼻子上脸。
“为期一年”,这就是观察期,看你表现,你要是继续犯浑,那对不起,一年后该咋样还咋样。
最狠的是,还给你留着10%的基础税率。
这就好像把套在你脖子上的绳子松了松,但绳子的另一头,还牢牢攥在我手里呢。
这种操作背后透露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是一种绝对的战略自信和定力。
我按规矩出牌,牌桌上的事,牌桌上解决。
你跟我玩阴的,搞小动作,我不跟你吵,我直接用行动告诉你,在这场游戏里,到底谁才是那个说了算的。
归根结底,中美这场旷日持久的博弈,早就超越了贸易本身,它是一场关于信用、规则和未来秩序的较量。
而信用这个东西,一旦破产,就不是印几张美元能找补回来的了。
现在,这颗烫手的山芋,又被原封不动地扔回了贝森特先生的办公桌上。
是继续抱着那套过时的、损人不利己的剧本演下去,还是老老实实地回到牌桌前,学着当一个守规矩的玩家?
全世界的吃瓜群众可都搬好小板凳,等着看下一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