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总统在上合峰会抛出“重磅炸弹”,要求中国提供“全方位庇护”,这场突如其来的请求背后,是中东已然绷紧的战争弓弦。
刚刚落幕的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出现了一个插曲。 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绕开既定议程,直接提议上合组织成立一个由成员国外长组成的“危机应对委员会”,当任何成员国主权受到侵犯时,提供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各种方式”的帮助。
虽然措辞外交化,但意图十分明显。伊朗希望获得的,实质上是一个覆盖政治、经济乃至安全领域的“全方位庇护”,尤其希望中国能在其面临打击时,提供实实在在的战略掩护。
伊朗这个举动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严峻的现实安全压力。今年6月,伊朗与以色列爆发了为期12天的直接军事对抗,美国直接介入冲突,动用B-2轰炸机打击了伊朗核设施,并宣称“彻底清除”相关目标。
这场冲突让伊朗遭受重大损失,其原本计划改善与西方关系的打算也被迫搁置,转而加强与中俄的互动。 伊朗提议的本质,是希望借助上合平台,应对军事打击、经济制裁、代理人战争等多维度威胁。
然而,伊朗的提议与上合组织的核心原则存在根本性冲突。 上合组织始终坚守“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 《天津宣言》也明确重申不干涉成员国内政、不使用武力解决争端的底线。
若上合为满足单一国家需求调整机制,不仅会背离“谋求共同发展”的初衷,还可能被外界解读为“反西方军事同盟”,加剧地缘政治张力,甚至招致针对性反制。
即便抛开原则问题,实际操作中的障碍也难以逾越。 上合成员国与美西方的政治立场、经济关联存在显著差异。 部分成员国与美西方保持着密切经贸合作,在中东安全议题上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要针对具体危机形成统一决策并高效行动,几乎没有现实可行性。
上合现有机制更侧重“协商共识”,而非“快速干预”。要实现伊朗期待的“立即响应”,需彻底改变组织运作逻辑,这显然不符合上合长期发展的路径。
伊朗国内深陷困境也是其急于寻求外部支持的重要原因。 在美国的极限制裁下,伊朗经济面临巨大困难,货币里亚尔大幅贬值,通货膨胀率一度高达336.9%。 青年失业率突破30%,普通家庭为基本生活发愁。
伊朗面临着“政教合一”体制下的结构性经济问题,以及革命卫队掌控大量经济命脉带来的困扰。 虽然伊朗已习惯在制裁中生存,并积累了一定的抗压能力,但持续的压力的确让其寻求更稳固的外部支持。
中方作为上合重要成员,对伊朗的诉求给予了谨慎回应。 一方面,中国给予了伊朗一定的支持和安抚。 另一方面,中国也清晰地划出了底线,对“全方位庇护”的说法避而不谈。
《天津宣言》更是白纸黑字地重申了“不搞军事同盟”的原则,这被外界普遍解读为对伊朗请求的一次委婉但立场坚决的拒绝。
中国的态度很明确:可以做伊朗坚实的战略伙伴,但绝不会被“捆绑式”地拉入中东的军事漩涡。 这背后是中国的深层战略考量,一旦被拖入中东的直接冲突,不仅可能破坏与美国之间本就脆弱的战略平衡,更有可能损害中国在整个中东地区精心布局的“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对伊朗的支持有上限也有底线,这是一种战略协同,而不是无条件的安全托底。 中国更倾向于搭建平台、协调关系、创造环境,而不是直接介入、卷入冲突。
伊朗的请求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直接冲击了上合组织赖以建立的根基。 它也像一個高压探针,精准地刺探到了上合组织安全合作的模糊地带,并迫使其不得不直面自身的内在矛盾:在一个日益动荡的世界里,一个非结盟的多边组织,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为成员国提供真正的安全感?
伊朗的提议虽反映了中东地区的安全痛点,却误判了上合组织的定位与功能。 上合组织的价值从来不是为单一国家提供“庇护”,而是通过平等协商应对反恐、禁毒等共性安全议题。
未来上合若要参与中东安全事务,更合理的路径可能是通过现有安全合作机制推动地区国家对话,而非建立所谓的“庇护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