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金店逛的朋友们都发现啦,黄金价格涨得可真快,就像火箭似的直冲天际。
最近国际现货黄金直冲到4100美元盎司,刷新了历史纪录,国内的黄金首饰也跟着飙升,不少款式的金饰单价都突破了1200元克。
这个时候,大家买黄金的劲头反倒更足了,毕竟没人觉得黄金既能戴着炫耀,又能存着抗通胀,是真正的硬通货。
你知道吗?在这股黄金狂潮中,有一种叫“一个价格” 的黄金销售方式,正悄悄地给买家设陷阱,好多个已经吃了亏。
嘿,你是不是也搞不清楚,这个“一个价格”的黄金到底是怎么回事?明明看着挺便宜,买完之后,却总觉得心里堵得慌,后悔就跟吃了哑巴亏似的。
先给大家讲讲“一个价格”的黄金到底是个啥,它跟我们平时见到的“按克计价”可不一样,不是按照“当天金价乘以克重加上工本费”那种方式来算的。
其实商家是根据饰品的款式和工艺,直接给出一个总价,咱们看中后,就按这个价付钱拿走。
这类黄金首饰大多强调“设计灵感”和“轻巧便携”,像如今流行的“3D 硬金”和“5D 硬金”,因为制作工艺特别,造型更细腻,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但问题也就出在这儿,许多“统一定价”的黄金首饰,根本不主动标明克重,你想搞清楚里面黄金原料值到底多少钱,工艺和品牌到底多加了什么溢价,基本没人会跟你讲个明白。
别看它叫“统一定价”,其实其中隐藏着不少不明不白的地方,也正是这些不透明,让以后可能出现的纠纷埋下了隐患。
说到争执,最常遇到的就是“高价买轻金”。商家一开始很少主动说清楚克重,问起来的话,他们要么说“款式漂亮才是重点”,要么就说“工艺复杂按克算不划算”,总是不直截了当。
河南漯河的王女士曾遇到过这种事,她花了9000多块钱买了个“一口价”的戒指和耳环,回去一算发现,每克居然要1400多块,比当时市场上1100多块/克的平均价高出不少。
更让人生气的是,她在买的时候特意问了克重,店员却没正面回答,连质保单上都没有写明重量,直到买完之后,她才知道自己买的是个“盒饭价”的东西。
安徽的黄女士真是委屈,她明确跟商家说要按克算黄金,可人家从开始到结束都没提“一口价”,也没让她看重量标签,等到买完之后称了称,才发现饰品的重量比自己原先预想的轻了不少。
在这种情况下,买家不仅多掏了钱,还搞不清楚内幕,换谁心里都不是滋味。不光是重量不透明,换新的时候那些猫腻也是一大麻烦。
你买“半价”黄金时,商家一般少会提后续换新或回收的细节,等到你真正想换新款或者卖掉时,他们就会按克头来算账,你这才意识到自己亏大了。
辽宁的许女士碰到过类似的事,她带了7.55克旧黄金到店里准备变卖,没想到店员一劝就换成了新款。
最终,她换了一条3.44克的项链,再加上一个标价3618元的吊坠。
当时店员称吊坠是2.7克,可到手后收据上写的却变成了1.8克。商家解释说,是在称重的时侯,把价签上的标价也算进去了,所以才出现这个差别。
更让人生气的是,商家连发票都没给她开,就把那块黄金拿走了。等她想把黄金要回来时,因为没有凭据,根本就维不了权。
还得提一点,有些商家在你换东西的时候,会突然搞个“仅限同类饰品换”之类的规定,或者说“置换还要多出20%-30%的工费”。这些事原本根本没提前说清楚,等你想换的时候才说,根本不给你个提前考虑的时间。
说到价格的组成,商家总是说“一口价”里面包括黄金原料、工艺设计和品牌溢价这几块,但他们从来不详细说明每一部分究竟是多少钱,基本上是一句话带过,让人搞不清楚到底哪个部分占的比重大,真是让人感觉不太透明。
比如一款卖2999元的“统一报价”黄金吊坠,你根本搞不清里头1500元是黄金原料的钱,1000元算工艺费,还是品牌这块溢出了499元,搞不明白到底哪些是真实成本,哪些是虚高的溢价。
这样信息的不对等,让买家根本搞不清楚自己买的东西到底值不值,也让“统一报价”变成了商家随心设置价格的“灰色地带”。
要是买别的东西,商家都得把价格明明白白地讲得透透的,怎么到黄金这边,就变得这么含糊其辞了呢?
其实商家在推销“统一价”黄金的时侯,套路啊,差不多都一样。
他们总是拼命夸这款式多新潮,戴上显得更大,花样做工也挺讲究,把工艺优势吹得天花乱坠,可是对于重量、价格这些重点的事,根本就不提。
要是你主动问重量的话,他们就会回说“工艺复杂按件算更值”或者“买黄金是看款式不是看重啊”,反正就是拿这些话来搪塞过去。
有时候他们还会故意模糊“统一价格”和“按克算”的界限,暗示两者的克重价格差不多,让你误以为“统一价格”其实就是另一种计价方式,没有啥区别,但实际上,“统一价格”的每克价格通常比市场价高出不少,至少高30%以上。
更让人觉得无奈的是,买东西时开来的质保单上面,基本只写“统一价格”和“饰品名字”,根本没标明实际的克重,要是想留个称重记录,人家还会说“系统整不出来”或者“手工称有偏差”,根本不给你留凭证,专门为以后维权制造麻烦。
有些店家一看到你带旧金来,会用“新款免工费”或者“旧金增值换购”这些说辞来吸引你换东西,可他们根本不会告诉你,新款的饰品克重比旧金轻得多,后来回收又会大打折扣,等你换完才发现自己吃亏了,已经来不及了。
关于“一口价”黄金的那些事情,专家们也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提到,“一口价”本身并不算违规的销售方式,最重要的是商家得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把相关信息都告诉消费者。
比如得把“‘一口价’”跟“‘按克计价’”的区别说得明明白白,尤其是克价上的差别,黄金饰品的成分,比如足金999,还有实际的克重,这些跟消费者的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得主动、清楚地标在标签或者质保单上,要不然难说不算违规。
退换货和以旧换新的相关规定,得用书面写明白,别光靠嘴头说,说得模模糊糊的,容易出问题。
陈音江还指出,只有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前提下,消费者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如果商家故意隐瞒重要内容,误导消费者去买,那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
要是真的喜欢“统一价格”黄金的款式,想买一块戴着,得多加点留意,别被坑了。
买之前呀,一定得搞清楚哪个克重,别忘了让店员现场称一下,并且在质保单上亲笔写明实际的克重,不能只写个“一个价格”。
要是商家不给称,或者不标明克重,那个东西再漂亮也别买,免得日后后悔。
你可以自己算一算克价,方法就是将“一口价总价”除以“实际克重”,得出的数字和当天国内黄金饰品的市场价格一比,如果发现比市场价高出 0%以上,那就得留心了,这个溢价可能太大了,不太划算。
在考虑“以旧换新”的时候,事先一定要搞清楚规则,比如价格怎么算,能不能换回原物,是否会有额外收费。这些细节最好让商家写在质保单或者补充协议里,别光听他们的口头承诺,免得到头来搞不明白怎么回事。
你得搞清楚自己买黄金的用意到底是啥,比如是为了保值还是投资。要是为了保值,建议还是选“按克算”的黄金,这样更靠谱;如果是为了投机,“一口价”的黄金价格相对较高,日后回收时折价也比较大,保值性就没那么强。
要是你只是喜欢那款式,打算日常佩戴,买“ 一口价” 的也挺合适,不过得明白它保值性不太行,别想着靠它赚钱。
买完了之后,记得把发票、质保单和首饰的原标签都留好,再把和店员的聊天内容,比如微信聊天记录、录音啥的,也都保存好,防止以后出问题方便查证。
要是以后闹出纠纷,这些东西可都是维权的关键证据。有了这些材料,你向市场监管部门或者消协申诉时,才能更有把握和底气。
其实,“一口价”黄金也没啥大问题,也不算啥骗局,它只是一种别样的销售方式。
真正麻烦的地方在于商家没有把情况讲明白,销售操作不够规范,结果让消费者一头雾水。
对买黄金的朋友们来说,得牢牢把握自己的“知情权”,主动搞清楚克重、价格构成、置换方式这些重要细节,理智点看这笔买卖值不值得,别被商家的套路给坑了。
对于商家而言,得负起“信息披露”的责任,把应该告诉消费者的都讲清楚,别搞那些藏着掖着的花招,诚信守法,才能走得更远。
只有消费者和商家之间信息透明,才能让大家在黄金价格高峰时,既能买到心水的黄金饰品,又能放心消费,别担心踩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