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中美新一轮贸易谈判刚落幕,外媒就抛出重磅消息:中企一口气购入三批美国大豆。
这波操作打破了此前数月的采购空白,让特朗普刚要松口气,参议院 45 张反对票就泼来冷水 ——《2025 财政年度持续拨款与延长期限法案》被否决,美国政府只能继续停摆。
一边是贸易缓和的曙光,一边是国内政治的乱局,中企这步棋到底藏着什么考量?
特朗普又为何陷入 “刚喜就忧” 的尴尬?
美豆采购反转:不是妥协,是互利共赢的博弈智慧
老实讲,中企重启美豆采购,绝非一时兴起的决定。自特朗普上台后发起关税争端,中国便终止了对美大豆采购协议,曾经的最大供应国一度陷入出口归零的窘境。北达科他州农场主斯科特・赫尔曼对此怕是最有体会,丰收的大豆堆在仓库里无人问津,连给收割机买燃油的钱都捉襟见肘。田纳西州的豆农更是陷入绝望,种植成本居高不下,售价却一跌再跌,不少人只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
如此看来,中美贸易谈判达成共识后,中企的采购动作更像是一次善意的传递。此次购入的近 600 万吨大豆,能消化美国一成多的滞销库存,对濒临破产的 50万美国豆农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这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在国际经贸中,这种双向的善意互动向来是缓和关系的有效路径。曾经欧盟与加拿大通过小麦贸易化解关税分歧,如今中美大豆贸易的重启,也延续了这一逻辑。
但中国的善意从不是无底线的妥协。本来想直接敲定即时装运,后来发现预留缓冲期更为稳妥 —— 这批大豆要到 12 月至明年 1 月才会启运。这个时间差暗藏玄机,若美国在这段时间出尔反尔,中方完全有底气再次调整采购计划。更关键的是,中方在军用稀土出口上的立场始终未变。美国九成以上的稀土依赖进口,其中三成来自中国,而稀土又是其高科技和军工产业的核心原料,这张底牌让中方在博弈中始终占据主动。
巴西坐地起价?中国用多元采购敲醒垄断梦
中企重启美豆采购,除了向美国释放善意,更暗含对另一个供应伙伴的警示。在中美大豆贸易中断后,中国重构了供应链,巴西顺势成为对华最大大豆供应国。2024 年,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占总进口量的七成以上,巴西中西部的商业化农场几乎把中国市场当成了唯一依赖,其大豆出口总量的八成以上都流向中国。
或许是摸清了自身的 “不可替代性”,巴西豆农开始坐地起价。价格从 2025 年初就持续攀升,给中国饲料、压榨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成本压力,累计增加支出达数百亿元。这种趁市场缺口抬高价格的行为,显然违背了市场公平原则。大宗商品贸易中,单一供应来源很容易引发垄断风险,曾经澳大利亚铁矿石就曾通过垄断地位频繁提价,中国此次的应对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反击。
很显然,中国重启美豆采购,就是要让巴西明白,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近年来,中国一直在推进大豆进口渠道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美巴两国,还拓展了俄罗斯、埃塞俄比亚等新兴供应国。国家储备大豆的充实,加上豆粕减量替代技术的推广,让中国在采购中拥有了更多议价权。巴西若继续无视市场规律,只会慢慢失去中国这个核心市场,重蹈美国此前的覆辙。
特朗普的冰火两重天:对外破冰,对内陷党争泥潭
就在特朗普为中美贸易缓和暗自庆幸时,国内的坏消息接踵而至。美国参议院以 45 票反对的结果,否决了关键的拨款法案,联邦政府只能继续停摆。按照美国法律,这类支出法案需要 60 票支持才能通过,而共和党在参议院仅占 49 席,必须争取民主党支持才能推进。
这场停摆的背后,是两党愈演愈烈的政治博弈。特朗普上台后,推翻了拜登时期的多项政策,从气候法案到移民政策,处处针对民主党。如今民主党掌握参议院多数席位,自然要在拨款法案上反击,通过阻止法案通过拉低特朗普的民调支持率。两党之争早已超越政策分歧,变成了无底线的政治报复,特朗普政府甚至冻结了民主党选区的 200 多个项目资金,涉及金额近 280 亿美元。
政府停摆带来的影响正在持续发酵。2018 年那次 35 天的停摆,给美国造成了超百亿的经济损失,而此次停摆每周都在以百亿级别的速度消耗经济产出。国家公园关闭、公共服务暂停,数十万联邦雇员面临停薪,农业援助也陷入停滞,这让本就困境重重的美国豆农雪上加霜。更严重的是,国内的政治乱局让特朗普难以集中精力推进对外政策,中美贸易想要持续缓和,恐怕还要看美国国内治理能否走出泥潭。
中美贸易接下来会如何推进?巴西又会调整大豆出口策略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一起探讨这场全球贸易博弈的未来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