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基金经理弃旧迎新 外资与 ETF 同步发力
港股 IPO 锣不够用 外资 + 公募齐动 信号不一般
债券 ETF 规模破 4800 亿 基金经理调仓 普通人看懂啥?
从新能源到新消费 刘格菘调仓 藏着 3 个市场信号
外资狂买港股 2587 亿涌进 ETF 顶流调仓说明啥?
基金圈最近有个不大不小的震动 —— 以重仓新能源闻名的刘格菘,二季度持仓换了大半。振华科技、晶科能源这些曾经的 “心头好” 从他管理的 6 只基金前十大重仓股里集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分众传媒、小米集团,还有一只更惹眼的标的:泡泡玛特。
这只股票的涨幅确实让人咋舌。2022 年 11 月初,它的股价还停留在 8.66 港元,到 2025 年 6 月 12 日,已经摸到 283.4 港元的历史新高。不到 3 年时间,3172% 的涨幅让不少投资者侧目。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孤例。刘格菘旗下的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同时新进了香港交易所、新华保险;广发双擎升级把中国平安、中航成飞请进前十大;广发小盘成长则瞄准了内蒙一机、火炬电子。6 只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几乎集体 “大换血”,这种幅度的调整,在他过往的操作里并不常见。
刘格菘在季报里提到,这季度重点配置了港股资产,行业上倾向新消费、互联网,还特别关注港股里 “稀缺性强” 的标的。这话其实点出了调仓的核心逻辑:市场环境变了,资金在找新的 “安全区” 和 “增长极”。上半年中美关系波动、海外地缘冲突影响商品市场,新能源等传统赛道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新消费、互联网这些领域,一方面港股有不少独有的优质企业,另一方面国内 “反内卷” 政策落地,行业发展更健康,自然成了资金追逐的新方向。
不止公募基金在动,外资也在用真金白银表达对中国资产的兴趣。港股 IPO 市场最近火到什么程度?7 月 9 日那天,港交所金融大会堂一下子摆了 6 面铜锣同时敲钟,创下今年上市公司数量纪录。据说为了这天,连平时在香港各区巡展的备用铜锣都被紧急调了回来。这种热闹背后,是外资作为基石投资者的持续加仓。
数据能说明问题。2023 年,外资在港股基石投资者里占比 41.6%,投了 64 亿港元;2024 年占比 40.4%,金额涨到 110 亿港元;到 2025 年上半年,占比直接飙到 59.3%,投入金额更是冲到 286 亿港元。不到两年半,金额翻了 4 倍多。这些钱主要来自哪里?英国、美国的国际资管机构,中东的主权基金,还有东南亚的家族办公室。这些机构向来以谨慎著称,愿意拿出这么多钱,显然是看好港股里那些有独特价值的企业。
更有意思的是国内 VC 的动作。光速中国、黑蚁资本等 6 家头部机构,最近同步启动了新一轮美元基金募集,总目标 20-22 亿美元。这是 2022 年以来,中国 VC 市场第一次出现这种 “六箭齐发” 的美元募资潮。要知道,VC 募资的关键是 “退出预期”—— 只有相信投出去的钱能通过上市等方式收回来,外资才愿意掏腰包。而港股 IPO 的回暖,正好给了这些 VC 信心。比如黑蚁资本,早年投过泡泡玛特,这次也在募资名单里,这种 “产业投资 + 资本回流” 的联动,说明外资对中国新消费、硬科技等领域的看好,已经从观望变成了实际行动。
另一边,债券 ETF 的爆发同样值得关注。截至 7 月 18 日,全市场债券 ETF 规模突破 4800 亿元,其中 10 只刚上市的科创债 ETF 表现尤其抢眼。7 月 2 日拿到批文,7 月 7 日首发当天就被抢光,7 月 17 日上市第一天,规模就从不到 300 亿元冲到 700 亿元。这种速度,在资管产品里相当罕见。
为什么债券 ETF 突然成了香饽饽?主要是市场环境和产品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2024 年以来,债市收益率中枢往下走,主动管理的债券基金想赚超额收益越来越难。而债券 ETF 有三个明显好处:可以 “T+0” 交易,当天买当天卖,流动性高;费率比主动基金低,长期持有更省钱;持仓完全透明,买了什么债券,比例多少,一目了然。对银行理财子公司、社保年金、保险这些大资金来说,这样 “稳、省、清” 的工具,自然成了配置首选。
对普通人来说,债券 ETF 的走红其实是个积极信号。以前大家买基金总想着 “一夜暴富”,现在更看重 “稳稳当当”。债券 ETF 虽然收益不算高,但风险小,适合不想冒太大险又想让钱保值增值的人。目前债券基金总规模已经超过 6.5 万亿元,而债券 ETF 才 4800 亿元,占比还不到 10%,未来增长空间还很大。说不定过段时间,咱们普通人的理财清单里,债券 ETF 会成为常见选项。
把这些现象串起来看,市场其实在传递几个清晰的信号:资金越来越看重 “稀缺性”,不管是泡泡玛特这样的消费股,还是港股里的独特标的,有别人替代不了的价值,才容易被盯上;“长期主义” 越来越受重视,刘格菘说要 “长期投资分享企业成长”,外资愿意重仓港股 IPO,都是相信中国资产的长期潜力;普通人的理财选择也在升级,从追热点到选工具,更理性、更务实了。
这些变化背后,其实是市场在走向成熟。对投资者来说,与其纠结短期涨跌,不如看懂这些趋势 —— 找到有稀缺价值的标的,坚持长期持有,用好适合自己的工具,可能比啥都重要。不知道你怎么看这波市场动向?是觉得机会来了,还是会继续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