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朱见深:乱世裱糊匠,还是大明功臣?

对皇帝朱见深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这就带来一篇详细文章,供大家深入探讨。

朱见深究竟是怎样一位皇帝呢?朱家三代皇帝都颇具话题性,朱祐樘与朱厚照身上满满都是人间烟火气。朱祐樘由万贵妃抚养长大,登基后却仍善待万贵妃一族,尽显宽厚仁义。而朱见深,有人认为他有着将崇祯朝拉回仁宣盛世的功绩,若仅称其为“裱糊匠”,实在有失公允。要知道,明英宗朱祁镇留给他的,是怎样一个千疮百孔的局面啊!

大藤峡之乱、红盐池之患、成化犁庭的壮举,还有荆襄流民问题,这些难题就像一座座大山,压在大明王朝的身上。反观孝宗朱祐樘,他随意改动京营制度,致使父亲朱见深好不容易打下的河套地区得而复失,当帝王没几年,大同就告急,边境战事吃紧。

说起朱见深,不得不提他那段著名的姐弟恋。他与万贞儿相差十七岁,这份感情却真挚而深厚。在旁人眼中,姐弟恋或许新奇,但于明宪宗而言,这恰恰是他重情重义的体现。有人觉得明英宗留下的并非烂摊子,毕竟当时大明内部矛盾并不尖锐,外部瓦剌也先也已衰败,朱见深只需守成即可。然而,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

朱见深虽非昏君,但也算不上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更像是一位合格的“裱糊匠”,而非拥有坚定毅力与强大自信,能对明朝土地兼并、吏治败坏等根本问题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皇帝。他自身的性格缺陷,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宠信奸佞小人,纵容吏治大规模败坏,其严重程度,竟需要后世评价极高的“弘治中兴”来弥补解决。

明代的文官集团,无疑是支撑大明王朝276年历史的重要顶梁柱。于谦、王阳明这样的国之栋梁,徐阶、张居正等负责帝国日常行政的官员,都为明朝的稳定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在内阁制度下,一个没有改革意图的皇帝,确实如同摆设一般。至于有人认为皇帝需依靠宦官制衡文官集团,实则是皇帝能力低下的表现。真正有能力的帝王,根本无需太监狐假虎威、张牙舞爪。

朱见深绝对是朱祁镇的第一恩人。若没有他稳定父亲搞乱的统治局面,大明王朝极有可能分崩离析。倘若朱祁镇不幸将朱见深教成朱由检那样,恐怕清太祖就要变成爱新觉罗·董山了,而所谓的“十全老人”,也可能成为大清的亡国之君。总体而言,朱见深瑕不掩瑜,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就武功而言,他的成就仅次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征讨建州女真、平定南方瑶乱、解决荆襄流民问题,大明王朝能够延续,宪宗功不可没。孝宗虽贤明,但也有一定程度是在吃宪宗的老本。

若从对整个王朝的影响来看,仁宗、宣宗虽英明,但他们接手的前人江山本就是超级大国;万历虽有文治武功,却留下巨大隐患,还将张居正的改革成果当作一次性工具,捞一笔就废弃,导致明朝走向中衰。而宪宗之父朱祁镇留给他的,是堪比崇祯朝的艰难境地。大藤峡、红岩池、成化犁庭、荆襄流民、收复河套,这些致命问题都在他手中得到解决,硬是将崇祯朝的危局拉回到了仁宣盛世的轨道。反观他那号称明朝最完美皇帝的儿子,却整顿京营失误,丢了河套,还让人打到大同门口。所谓洗一下皇庄的政策,在他父亲时代就已存在。从这个角度讲,朱见深完全有资格竞争大明第三皇帝的宝座,只是前两位太祖、成祖的地位实在难以撼动。

建州女真多次进犯北方边境,朱见深果断出击,给予他们沉重打击。以至于后来的满清政府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轻描淡写,甚至对明宪宗朱见深肆意抹黑,使得后人对朱见深的印象消极负面。从元末以来,荆襄流民问题一直困扰明朝多年,朱见深通过恩威并施的手段,妥善解决了这一心腹大患。

做帝王似乎有个普遍规律,前期英明神武,后期懒政懈怠,朱见深也未能逃脱这一规律。不过,他宽宏大度、知人善用、体恤民情、能力超强,也算得上是一代明主。

朱见深与万贞儿相差十七岁的忘年恋,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悲惨的童年。作为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土木堡之变后,他的生活质量一落千丈,幼小的心灵遭受了无数磨难。万贞儿于1487年暴病离世,数月后朱见深也随她而去,原因疑似悲伤过度。与其说明宪宗爱万贵妃,不如说他对她有着深深的依赖,毕竟万贞儿从小照顾他,在景泰年间的风风雨雨中也一直陪伴在他身边。

有人认为宪宗有资格在大明皇帝中争第三,是将崇祯朝拉回仁宣盛世的能人,比他儿子强出许多,这些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若将他与汉武帝相比,则有些言过其实。当年匈奴势力强大,而建州女真连朝鲜都打不过,成化犁庭也未能彻底清剿。汉武帝打散匈奴后,虽南北朝时期赫连勃勃死灰复燃,但此后匈奴再无实际威胁。朱见深虽是雄主,但称其为“千古一帝”则有些夸张。康熙皇帝当年面临的局面,可比他危险百倍,既要争权主政,又要面对半壁江山沦陷的困境,还能隔海收复台湾、千里远征准噶尔,这些成就朱见深确实难以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