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货架一夜清零,3点半的田湾比台风还紧张?

田湾一带的超市货架空了,这是下午三点半的实景。街上气氛紧张但没到慌乱,市民们几乎是像下班冲地铁一样赶进门。佳宝、惠康这些大型连锁,对突发情况的物资周转本就快,但这一轮台风前菜和鲜肉几乎被一抢而空——没比平日贵,却没人计较价钱。唐生菜、菜心、上海青苗,叶菜类全数清零,冻肉、冷冻水饺还撑着场面。收银台前,小推车堆满面包、杯面、饮用水,街坊轮流结账。每人眼睛里都有点急躁,又透着点默契:大家都明白,这就不是普通抢购,是风暴前的准备。

选购物资,一定程度上带有香港人的自救仪式。在风王“桦加沙”逼近的阴影下,超市生鲜不只是食物,也是安全感。日本城门口突然上线一排米字胶带,把这两天的紧张变成生活的一个场景。大楼窗户贴上胶带,每一次胶条交叉,都像是给家里又加了一层防护。士多店的樽装水也出现短缺,售空速度赶不上进货。一位钱大妈的店员对迟到的顾客递上一句建议:“明日早点来!”语气里带着一丝善意,也有无奈,已经有顾客空手回家。

风暴将至,田湾街市的人流稀少,蔬菜供应却还算稳健,这让懂行的老街坊捡到一点便宜。他们知道,平日最抢手的鲜肉此时没人供应,反而街市的蔬菜在系统性“抢货”中还能撑住几个小时。田湾,不是第一次面对台风带来的抢购,但每次都像是一次生活的应急演习。

在香港,面对超强台风的经验是生活细节里慢慢积累出来的。比如米字胶带本来是日本昭和时期的防风小窍门,传到香港已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实际上,米字贴法可以在窗口形成多方向支撑,减少碎裂,但并非万能。另一个小众知识,香港超市针对台风有一套应急补货策略——冷冻食品总是最迟售罄,因为相较叶菜,储存时间更长,供应链不容易被暴雨断开。

抢购风潮也让社区里的人际互动多了一些温度。有人愿意帮邻居多带一手瓶装水,有人主动告知明日超市到货时间。风暴面前,普通人的应急经验才最顶用。面对超强台风,“桦加沙”,他们选择的不是盲目恐慌,而是早早安排食宿、防风、囤水。

这样的下午,田湾的街头比平时清静,却流动着一种短暂的凝聚力。有人在超市门口看手机风暴预报,有人在街市摊上和熟识的摊主聊两句。窗户贴胶带的动作有些笨拙,但没人笑话,连日本城的胶带都格外醒目。台风还未抵达,但田湾已提前迎战,用食物、胶带和人情味,撑起风雨欲来的生活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