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没得谈,稀土用在哪儿,是我们德国人自己的事,轮不到你们来过问!”
好家伙,这一嗓子,差点把会场的天花板给掀了。
空气瞬间稀薄,我隔着屏幕都感觉到了那种尴尬的死寂。
中欧会谈谈得好好的,愣是被这一出给直接带进了“hard模式”。
这感觉,就像你请客吃饭,菜都点好了,结果对方拍着桌子说,你们家后厨的酱油什么牌子、怎么采购的,必须给我交代清楚,不然这饭不吃了。
德国代表这戏码,属实有点上头。
咱们这边提的要求,其实挺简单,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兄弟,你想从我这儿批发“工业味精”(稀土这玩意儿就是高科技产业的味精,量不大,但缺了啥也不是),没问题。
但你好歹让我瞅瞅你的“菜单”和“后厨设计图”吧?
我得知道你拿这玩意儿是去炒一盘正经的“宫保鸡丁”(比如风力发电机、电动车),还是打算在后院鼓捣什么“黑暗料理”。
这叫供应链透明,风险管控。
放银行,这叫贷前审核。
结果德国人一听,炸了,当场回你一个大写的“NEIN”。
最有意思的是啥?
是镜头无缝切换到地球另一端。
老美前脚刚通过那个《芯片法案》,威逼利诱地让台积电、三星把自家祖传的供应链数据、核心技术资料乖乖交上来,那架势,恨不得连人家食堂大妈今天买了几斤白菜都给你盘明白。
你看,企业不也捏着鼻子从了?
欧洲那帮大佬,谁站出来放个屁了?
个个安静得像教堂里的耗子。
怎么到了咱这儿,就要个“用途说明”,就成了“干涉内政”,就成了“破坏自由贸易”了?
这驰名双标玩得,简直可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别以为这事儿离我们很远,稀土,这玩意儿不是超市里的打折商品。
它是现代工业的“神经系统”。
德国90%以上的稀土供应得看咱的脸色。
没了它,你那些引以为傲的工业4.0、精密机床、高端光学仪器,立马就得变成一堆废铁。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涨价问题,是要直接面临停产、订单被抢、股价跳水的“素质三连”。
我都能想象出德国那些工业巨头的会议室里是啥样了。
台前,政客们为了选票,慷慨激昂地表演着“宁死不屈”;台后,CEO们看着生产线上的红色警报,手心里攥着的汗都能养鱼了。
客户的夺命连环call响个不停,隔壁亚洲的竞争对手正嗑着瓜子看热闹,就等你掉链子好上来瓜分市场。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那么多主义,满脑子都是生意。
政客可以为了尊严作秀,但工厂里的机器不会,它只认一样东西——原料。
所以啊,这事最拧巴的地方就在这儿。
台上唾沫横飞地喊着“我们绝不低头”,台下的法务和采购部门,估计已经点灯熬油,通宵研究怎么把那些申请表填得既“安全”又能通过审核了。
如何在不泄露核心机密的情况下,把自己包装成一个“人畜无害”的优质客户,这才是他们真正头疼的。
嘴硬能当饭吃吗?
不能。
能拿到配额不断供,才是活下去的唯一法则。
德国企业那帮人精,比谁都会算这笔账。
其实,咱们的玩法也早就不一样了。
过去那种“市场换技术”的傻白甜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是“资源换规则”的2.0版本。
我的战略资源,我的地盘,就得听我的规矩。
想拿货?
行,把你的方案、用途、风控计划都摆上台面。
审核通过,您是贵客,请走VIP通道;审核不过,对不起,您往后稍稍,排队等通知。
这种被人扼住喉咙的感觉,想必德国人已经很久没体验过了。
但也正是这种感觉,才让他们猛然惊醒:那个他们制定规则、全世界遵守的时代,正在悄悄落幕。
以前那些看不上眼的矿产、材料,如今却成了决定谁能开工、谁得放假的“生死符”。
说白了,这场稀土之争,根本不是谁要谁难堪,而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阵痛期,是规则制定权的一场暗战。
你可以用芯片卡我,我自然可以用稀土回敬。
这不是流氓逻辑,这是成年人世界的对等博弈。
西方玩惯了“华为禁令”、“实体清单”这些小动作,轮到自己被反制,就开始上蹿下跳,高喊“不公平”,这未免也太玻璃心了。
最终,这场戏大概率会以德国人的“口嫌体正直”收场。
毕竟,政治表演总有落幕的时候,但工厂的账单却是实实在在的。
而对我们来说,这或许正是把稀土“用途合规”打造成全球样板的绝佳时机。
把门打开,把灯点亮,全程可追溯。
谁也别再拿“自由贸易”那块破布当幌子了,牌桌上,谁手里的牌硬,谁就有资格,提笔书写新的游戏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