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啊,真让我觉得挺生疏的。”
最近,不少香港人和游客纷纷发出这样的感叹。起因是去超市购物,没想到有生之年也能看到这样的物价:
十块钱才能买三斤西兰花,五块钱买两斤菜心苗,内地都得十块一斤。而在香港,这样的“穷鬼”超市还真不少见。
来自香港01
因为价格实在太有吸引力,超市里好多货架都被一扫而空了。
今年,“穷鬼超市”这四个字的含义可是真金不怕火炼,价值还在不断攀升呢。
不仅仅限制在内地人,“20点后的穷鬼超市”也登上了微博热搜,许多网友纷纷晒出自己买到的“战利品”,还来挑战“用100块在穷鬼超市能买到什么好东西”。
谁能想到,这股风居然又刮到了香港,中环的高端品牌店里门可罗雀,反倒是深水埗的佳宝超市热闹非凡,人潮涌动。
曾几何时,香港被认为是购物者的天堂,不过那主要是对有钱人的乐园。如今,随着零售总销货额连续10个月跌破328亿港元的严峻局面,“穷鬼”超市却逆风崛起,毫无疑问地成了香港消费市场里的一股清新力量。
在“穷鬼套餐”火了一阵之后,香港人面对消费缩水的现状,又再次支持起“穷鬼超市”,成了新一波的热门选择。
从巨头企业到个体经营者,
团队联手打退了“李嘉诚系”那边的超市。
曾经,许多内地游客对香港旅游的印象最深的就是:贵啊!
一碗普通的面条随便就要50港币,连一颗大白菜看起来都像经过开光,卖到20多块钱。连香港人自己都直呼“吃不起”。
这可不是个别人的感受。2024年最新公布的《全球生活成本城市排名》显示,香港再次夺得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城市的头衔,也让不少人心里的刻板印象变得更深了。
不过,这个印象很快就会被打破了。背后可少不了内地同行们拼命地制造一些变化,厉害得很。
之前,许多零售商纷纷迈出第一步,试水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去年下半年,好特卖这个内地的平价超市来到香港,刚开始搞促销,用2港元一罐的可乐吸引了不少注意,货架上贴满了个位数的价签,一开张就受到港人的热捧。到目前为止,已经开了15家分店。
钱大妈在内地就是以“便宜货”闻名,2018年开始拓展香港市场,搞的挺接地气的:按照不同时段来打折,时间越临近关门,折扣就越大,让人觉得挺实惠的。
它还坚持一个原则:每天的菜品都要在当天卖完,那种“人无我有”的风格,香港人岂能抗拒得住?
出处是香港01。
珠海的“鲜一街食材超市”跑到香港去了,还真让那边的老板们明白了啥叫做实实在在做平民生意。
这家卖新鲜肉类、蔬菜还有水果的超市,因为主打超低价,甚至比街市还要便宜,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把香港那块空置了14年的地段重新带火了气氛。
背后有大厂雄厚的资金实力,直接用实力碾压过来。
原本,香港也有一家1991年成立的连锁超市叫佳宝,主要走薄利多销路线,人称“穷鬼天堂”。想不到被京东这家大厂盯上,不只投入巨资把它买下来,还带来一波大福利:在香港推出全场8折促销,持续三天不打烊,还为65岁以上的长者准备了6万份月饼,消费任何金额都能换领。
以往每周去百佳买日常必需品得花三百多港元,现在在佳宝用两百块就能搞定。
总的来说,内地那些曾经吸引港人的招数一一用得差不多了,说到对香港超市的影响,美联工商铺的行政总裁也坦言,门市开得越多,香港那些大型连锁超市可能会受到一些冲击。
这种消费观念的改变,不只是体现在买东西的挑选上,时间一长,还真把香港人的价格心态给翻转了。
从内地同行逐步扩展到大厂的插手,香港那“穷鬼”队伍还在不断壮大中。
搬空货架背后,全港掀起价格战
香港人“搬空货架”的场景,终于在本土再次上演,和内地的一模一样。
以前,有网友特意整理过香港市民北上深圳玩耍和买东西的路线:第一站去山姆,第二站逛沃尔玛,反正就是围绕超市转。
毕竟,价格差异实在太大了。《香港01》的记者查了一下,同样的柠檬洗洁精,在香港的平均价格都超过20港元支,而在山姆只要14.5港元支。有媒体也发现,山姆的商品比香港便宜50%以上不是个例,港人蜂拥而入内地山姆超市也变得司空见惯。
可就是这样,随着香港那些底层超市越来越多,不出香港的时候排队买东西的情景也开始出现了。
京东一收购佳宝,港人的反应就像是世界末日似的,直接把货架都搬空了。与此同时,别的超市当天推低价蔬菜,门前排出了一百米长的长龙。
内地“穷鬼超市”的冲击,简直像一盆冷水泼在香港市场上,把百佳和惠康长期垄断的局面一下子搞得七零八落。这两家超市,分别归属于李嘉诚家族和英资怡和集团,一直坐镇香港零售界,掌握着价格的话语权。
面对这样的冲击,许多香港同行自然也快扛不住了。
一方面,大家都赶紧开始搞起了价格大战。
从今年起,不少香港市民觉得特别新鲜,发现超市里的蔬菜,居然比内地的还便宜得多。有的甚至忍不住感叹:“像穿越回了20年前一样。”
菜单上直接写着“同归于尽”。有老板还会看心情调价,比如“1元一条”的瓜和“1元一斤”的青菜。如果碰巧遇到“老板失恋”,全场蔬菜统统10元买3斤。
出自香港01
另一面,则在赶快补上过去的短处。
像香港本地的电商平台HKTVmall做了几个之前根本不敢想的改变,比如把取消订单后的自取门槛限制拿掉,让客户取货变得更方便了。与此同时,还送出了总值不少于3000万港元的现金券,涵盖了很多日常用品,强调一个谁都能用得上的优惠。
香港的电商平台和超市这阵势也是挺猛的,惠康急忙跟叮咚买菜合作,把150个直采SKU引进来,蔬菜最低价压到5港元,百佳还搞了全场88折的优惠,老总们更是亲自跑去内地农场,非得签个全年合作协议不可。
穷鬼超市在香港的社交媒体上也是炒得火爆,成为流量的秘密武器。“香港减价优惠情报组”、“超市优惠关注组”这些微信群组里,成员人数都破十万,穷鬼超市的帖子底下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评论数常常几百几千,热闹得很。
以前,香港可是高端消费的象征,现在,钱难赚了,大家都不再装了。
毕竟,贫穷不丢人,装作不贫才真丢人。
要想重新赢得大家的喜爱,确实得费点心思。
只能按照头部动作去模仿。
不管怎么反攻,对整个零售市场的影响都一目了然。
现在呢,香港的超市大致可以分成两大阵营:一边是中高端的牌子,比如Citysuper、一田啥的,他们靠和牛、日本水果这些特色商品保持住自己优势;另一边则是以京东佳宝为代表的平民型超市。
不管是哪条战线,大家都明白一个事儿,那就是得追求极致。在消费者变得越来越聪明的今天,超市的未来可不是轻轻松松就能赚大钱的,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刀哥认为,要想留住那些因为价格实惠而改变购物习惯的顾客,可不轻松啊,这一点对于所有超市运营者来说,都是个不小的考验。至于香港超市要想重新赢得人气,两个行业的新动向得记在心里,想办法才能扭转局面。
第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内地同行不再是敌人,而是最好的伙伴。
内地零售企业往南发展,不仅引来了价格竞争,还带来了许多先进又独特的优势,尤其是供应链的杀手锏。京东花了40亿港元收购佳宝之后,更是把这种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香港的超市也可以和他们合作,依靠大湾区的供港蔬菜基地和零关税的政策,阳光玫瑰葡萄经过冷链直送后,价格能比市场价低30%;七鲜的洗衣液也比同类商品便宜了四成。
许多超市特别设立了专为香港供应的蔬菜基地,在政策支持下,他们采用专车冷链等高效的运输方式,优先将货源送到香港。这不仅大大降低了物流和保鲜的费用,还确保了商品的鲜度和品质。
还有一些数字化的服务,比如京东佳宝已经开通了网上下单和配送业务,帮助解决了老街坊买东西不方便的问题。
有业内人士说,之前香港的实体店基本上没有强大的网购支撑,面对高租金和高人工成本,想用低价吸引顾客挺难的。内地企业进入香港市场,看来有可能打破这个难题。
第二个大的动向是,未来想在超市里混得开,必须得像胖东来一样走“胖东来模式”。
其实,靠低价吸引人可不是长久之计,要想真正留住客户,得把务实精神融入血液——不断提升购物体验才行。
现在河南一些超市的崛起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各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玩法。有的把餐饮区挪到收银台附近,顾客买完海鲜还能现场免费蒸煮;有的在超市里弄个小公园,平时人流都能跟5A级景区比拼。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用真心换真心。
如果香港超市想要重新走红,服务质量的提升可不能忽视。摆脱以往售货员冷冰冰的态度,并不一定非得把顾客当成家人,但至少要多关注点细节,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这样顾客逛完后才会有再次光顾的冲动,而不是仅仅觉得“来了就走”。
实际上,这不单是跟内地玩家比拼那么简单,更像是香港零售行业一次深层次的大洗牌。从卖场的整体形象、商品的品质,到服务水平,方方面面都得进行彻底的革新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
就像胖东来超市墙上的那句标语说的,“最真诚的营销,才是最有效的;最靠谱的创新,才是最有价值的。”
人与人之间换取彼此的心,始终都是那条不变的商业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