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大疆降价风暴来袭
2025 年 10 月,距离传统 "双十一" 购物节尚有一个月,大疆却提前引爆了市场。这家全球消费级无人机领域的领军企业突然宣布,自 10 月 9 日 0 点至 10 月 14 日 24 点期间,旗下多款产品启动大规模降价促销。这场被官方定义为 "双十一常规促销" 的价格调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户外电源 Power 1000 V2 直降 900 元,运动相机 Action 4 降幅达 1129 元,Mini 4 Pro 航拍无人机最高降价 1478 元,而热门机型 Pocket 3 全能套装更是直降 900 元,从 4499 元跌至 3599 元。
降价消息一出,立即在消费群体中引发强烈反弹。社交媒体上,"背刺消费者"、"买家大冤种" 等尖锐批评迅速发酵,大量购买不久的用户发现自己刚入手的产品价值 "缩水" 近千元。这场维权热潮的特殊之处在于,消费者的不满不仅源于价格波动本身,更聚焦于线上线下渠道间悬殊的售后政策 —— 线上平台普遍提供 "7 天价保 + 30 天无理由退货",而线下门店往往仅支持 7 天内退差价,超过期限或产品已激活便概不负责。这种渠道间的 "待遇鸿沟",让许多线下消费者感到被区别对待,维权情绪愈演愈烈。
典型案例:消费者维权百态
福建福州的林先生在 9 月 30 日以 4600 多元购入 Osmo Pocket 3,短短 9 天后就遭遇产品直降 900 元。当他向线下门店寻求说法时,得到的补偿方案仅是一张内存卡和价值 200 元的小周边,总价值约 360 元,不足差价的一半。"这不是钱的问题,是感觉被当成了冤大头。" 林先生的抱怨道出了许多消费者的心声。
上海消费者龚女士的遭遇更具代表性。9 月 23 日,她在恒隆广场大疆专营店购买 Pocket 3 时,曾特意询问店员是否会近期降价,得到 "没接到任何相关通知,短期内不会降价" 的明确承诺。然而 15 天后,同款产品价格暴跌 900 元。当她拿着当初的购买凭证要求退差价时,却被以 "仅支持 7 天价保" 为由拒绝。更让她气愤的是,店家声称该专营店是经销商而非直营店,最多只能特殊申请补偿 400 元。
相比之下,线上消费者的维权之路则顺畅许多。湖北武汉的胡先生 9 月 29 日刚收到天猫旗舰店购买的 Action 4,发现降价消息时距离收货尚在 7 天内,虽然未能直接退差价,但成功通过 "七天无理由退货" 完成退款。京东平台的用户则更幸运,部分产品支持 30 天无理由退货,即使超过 7 天价保期,仍可通过退货重购的方式享受降价优惠。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线下门店的处理方式也存在差异。郑州的李先生 9 月 20 日线下购买的 Pocket 3,因超过 7 天被明确拒绝退差价;而另一位在 9 月下旬购买产品的用户,却与线下授权店协商出补配件或补差价的选择方案。最具戏剧性的是河南许昌胖东来商场的消费者 —— 这家以极致服务著称的零售商,主动为一个月内购买大疆产品的顾客全额退补差价,费用由商场自行承担,成为这场维权风波中的一抹暖色。
法律依据:企业与消费者的权益边界
这场维权风波的核心争议点在于:大疆的 "降价信息差" 和线上线下渠道 "双标" 是否涉嫌违法?消费者的诉求能否得到法律支持?
从法律层面看,消费者要求线下门店同步履行线上退差价政策的主张确实缺乏充分依据。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指出,线下交易与线上销售分属独立的合同关系,若线下门店未明确承诺 "价格保护",消费者无权单方面要求其承担线上渠道的降价风险。广东瀛尊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吴昊也强调,关键在于销售时是否有价格承诺,若无特别约定,单纯的价格波动并不构成违约。
关于 "七日无理由退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主要适用于网络等远程购物场景,线下实体店交易除非存在质量问题,否则商家并无无理由退货义务。这就解释了为何线上消费者能相对顺利退货,而线下消费者却屡屡碰壁。
从法律视角分析,企业是否有义务提前告知降价计划呢?根据《价格法》第十一条,企业享有自主制定市场调节价的权利,只要明码标价且不存在欺诈,降价时机与幅度均属商业自由范畴。马丽红律师进一步说明,消费者知情权主要针对商品本身属性及交易条件,并不延伸至未来价格变动预测。作为市场调节价商品,大疆的调价行为虽可能影响消费体验,但尚未触及法律红线。
法律专家同时指出了三种例外情形:若买卖双方合同中明确约定了 "价格保护条款";在预售等特殊营销场景中;或存在价格欺诈的关联行为时,商家则需履行相应的告知义务。这也为消费者维权指明了方向 —— 关键在于购买时是否有明确的价格承诺,以及商家是否存在欺诈性定价行为。
行业影响:市场竞争与企业发展
表面看,这只是一场常规促销引发的消费纠纷,但背后折射出的却是整个智能影像设备行业的深刻变革。数据显示,大疆在全球智能影像设备市场的份额已从 2023 年的 19.1% 降至 2024 年的 13.2%。与此同时,影石创新等专业级竞争对手市场份额显著提升,OPPO、vivo 等手机厂商也纷纷跨界涉足手持智能影像设备领域。在这种背景下,大疆的降价策略既是清库存的需要,也是应对竞争、构筑 "价格护城河" 的必然选择。
中国信息协会低空经济分会副会长程泊霖的分析一语中的:"长期销售两年多的产品降价有利于推出新品种,同时也是应对行业竞争激烈的举措。" 咨询机构沙利文的数据显示,手持类智能影像设备市场规模预计将从 2023 年的 364.7 亿元增长至 2027 年的 592 亿元,市场空间巨大但竞争也日趋白热化。
然而,短期的市场策略需要平衡长期的品牌价值。此次事件暴露出的渠道政策不统一问题,已经对大疆的品牌形象造成了实质性损害。社交媒体上,大量用户质疑大疆 "缺乏固定的产品更新和降价周期预告",导致消费者无法合理规划购买时机。更有用户直言,线上线下 "双标" 的售后政策正在消耗品牌积累多年的信任资本。
融通基金 TMT 行业研究员杨泠枫指出,中国品牌在全球智能影像领域已建立先发优势,但未来竞争将更多体现在技术创新和生态构建上,从单纯硬件销售向 "硬件 + 服务" 模式转型是必然趋势。在这种转型过程中,服务体验和消费者权益保障将成为品牌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结论与建议:化解矛盾,共创双赢
大疆降价引发的维权风波,实则是市场机制、企业策略与消费者权益三者碰撞的缩影。在商言商,企业有自主定价的权利;于法有据,现有法律框架确实为商家保留了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从情出发,消费者面对短期内大幅降价产生心理落差也情有可原。这场纠纷的启示在于,企业需要在商业利益与消费者感受之间寻找更精准的平衡点。
对大疆而言,当务之急是正视渠道政策 "双轨制" 带来的负面影响。虽然线上线下运营成本存在客观差异,但完全可以通过更透明的价格政策、更统一的服务标准来消除消费者的不公平感。胖东来主动为顾客退差价的做法,虽然短期内增加了成本,却赢得了长远的口碑价值,这种 "将顾客满意度置于短期利益之上" 的经营哲学,值得所有品牌深思。
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技术创新是突破价格战困局的关键。正如行业人士指出的,当企业将竞争焦点从价格战转向技术创新和生态构建时,消费者对价格波动的敏感度自然会降低。毕竟,真正的创新产品从来不怕比价,而是通过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
对消费者而言,"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 本就是消费电子市场的常态。在购买高价产品前,除了关注性能参数,更应仔细了解商家的价格保护政策,必要时可通过合同形式固定相关承诺。选择信誉良好的销售渠道,保留完整的交易凭证,都是降低购买风险的务实做法。
这场风波终会平息,但留给行业的思考不应止步。在智能硬件日益同质化的今天,品牌竞争的本质已回归到用户体验的较量。如何在市场规律与消费者权益之间构建良性互动,将是所有企业需要持续作答的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