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七日之间,一家年营收百亿的半导体企业控制权悄然易主——中国企业在海外,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合规式夺权”,也让地缘政治裹挟下中资海外投资的新型风险,彻底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随着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企业走出去“买全球”“卖全球”是必由之路。
但如今其遭遇美国为首的西方打压遏制+保护主义的困境,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企业在全球资产布局中面临的深层挑战。俄罗斯被制裁的前鉴车之鉴车以及荷兰“安世事件”,再度敲响了中国海外投资风险的警钟。在由之看来,中国在委内瑞拉的投资处于继利比亚之后大国博弈的又一迅速到来的巨大风险之中,美国借打击委内瑞拉毒品犯罪行抢夺其石油资源的“司马昭之心”不可不防!
从近年中企海外大额并购的全景图谱,到全球化进程中潜藏的多重风险,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
01 事件全景:政商联动的“闪电夺权”
2025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向安世半导体下达部长令,要求其全球30个主体在一年内不得进行任何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调整——相当于直接冻结了这家半导体企业的全球运营权。
蹊跷的是,部长令下达次日,安世的三位外籍高管(首席法务官、首席财务官、首席运营官)便同步向荷兰企业法庭提交紧急申请,要求对公司展开调查并采取临时措施。
法庭的反应同样迅速:10月7日即作出裁决,不仅暂停了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在安世的董事职务,还任命了一名拥有“一票定夺”权的独立外籍董事,同时将闻泰持有的几乎全部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
对此,闻泰科技在声明中明确谴责:这是“个别外籍管理层与荷兰政府指令高度联动的夺权行为”,本质是“借政治压力剥夺股东合法权利、颠覆公司正常治理结构”。
02 美国因素:地缘博弈的战略渗透
这并非荷兰单方面的决策,而是美国对欧洲半导体政策深度干预的结果。法庭公开文件显示,2025年6月,美国官员曾向荷兰施压,称安世半导体“将欧洲业务与中国业务隔离”的进度过慢。
到了2025年9月,美国商务部更是向安世发出最后通牒:针对闻泰科技的“实体清单”管制,将通过“50%规则”扩展至其荷兰子公司。这意味着,即便荷兰通过调整治理结构改变了安世的控制权,也无法改变其股权归属闻泰的事实,更挡不住美国出口管制规则的适用。
03 安世的价值:为何成狙击焦点
这家总部位于湖北黄石的上市公司闻泰科技,据说当年收购安世半导体的总耗资约为340亿元人民币,可谓海外并购的“大手笔”。
安世半导体绝非普通企业,而是全球顶尖的分立与功率芯片IDM(垂直整合制造)厂商,尤其在汽车半导体领域地位关键:2024年,它为闻泰贡献了147.15亿元营收与22.97亿元净利润。
2018-2020年,闻泰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全资收购安世,交易总额约330亿元,是当时中国半导体领域最大的跨境并购案。而安世的前身是飞利浦半导体部门,后经恩智浦剥离,本身就带着深厚的技术积累。
如今,安世的客户超过2.5万家,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工厂遍布全球,更是欧洲汽车行业专用芯片的核心供应商——这也让它成了中美欧科技竞争中的“战略级资产”。
04 海外投资风险:传统危机与新型陷阱交织
根据《202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已达3.14万亿美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核心增长极,2025年上半年投资占比升至26%。
然而,中资企业的海外投资风险,正从传统类型向更隐蔽的新型陷阱升级:
传统政治风险仍在高发。政权更迭、政策突变等老问题并未消失,部分国家换政府后直接废除原有合作协议,给中资企业造成巨额损失。
新型合规陷阱更难应对。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为幌子,借环保、人权、数据安全等名义干预企业经营,安世事件里的“合规审查”就是典型——这类手段披着法律外衣,应对难度远大于传统风险。
供应链“去中国化”挤压生存空间。美欧推动产业链“友岸化”,强制企业将产能转移至东盟、墨西哥等地;美国更通过“长臂管辖”把国内法推向全球,直接影响中资企业的全球运营。
05 破局之道:构建系统性投资保护机制
纵观近年中国海外投资的挫折,其背后是国家安全审查泛化、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社会许可"缺失以及合规治理挑战等多重风险的交织。这些案例深刻警示中国企业,"走出去"绝非简单的资本输出,而是对规则话语权、利益博弈与风险预判能力的综合考验。
未来,中国海外投资必须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企业需要将风险防控提升至战略高度,通过构建全面的合规体系、深耕本地化运营、灵活运用法律与仲裁工具,方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中行稳致远,真正实现从"走出去"到"走得稳"、"走得远"的跨越。
面对这类风险,单靠企业自身难以应对,需构建多维度的保护体系:
法律层面善用国际规则。企业可借助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ISDS),对违规剥夺资产的行为提起仲裁索赔;国家在签订双边投资协定时,也应强化“资产保护条款”,明确征收补偿标准,划清法律底线。
企业端筑牢风险防控网。投资前做足政治、法律风险评估;运营中建立动态合规体系,实时跟踪东道国政策变化;风险出现时快速启动预案,最大程度降低损失。
投资布局转向多元化。适当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优先开拓东南亚、中东、中亚、拉美等新兴市场——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投同比增长20.7%,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供应链探索“去政治化”路径。一方面深化与欧盟、中东等地区的技术合作,尝试搭建第三方供应链;另一方面加速半导体、AI等领域的国产替代,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削弱外部“断链”的威慑力。
安世事件,或许只是未来十年中资海外投资面临的常态性挑战之一。要在逆全球化浪潮中守住海外利益,必须尽快搭建起包括法律盾牌、技术自主、金融护航在内的系统性保护机制——这不仅是企业的需求,更是中国海外投资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还有一点,随着中国的海外利益不断延伸与经济全球化布局,中国的力量投射势必要跟上形势需要的呼声日益强烈,对于这一点,我说的是什么意思?想必网友们都会懂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