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展,中国铁矿石进口规则改变对全球矿商有何深远影响?

央采发力、人民币结算试点:中国铁矿进口规则正在改写

国庆长假,青岛港外锚地灯火连成线。值班调度在对讲机里压着嗓门:“靠泊序列照跑,滞期费按约定走。”圈里流传“多艘澳洲矿船被拒靠”的说法,一夜间冲上行业群。但真正的风暴,不在码头,而在交易桌。

自2022年7月中国矿产资源集团(CMRG)挂牌,铁矿进口从“各家各谈”变为“平台统一”。合同结构也在变:过去纯指数定价的盘子,正更多采用“指数±升贴水+到岸检验条款”,谈判主轴回到供需与质量,而非单向报价。钢协的公开信里有句直白话:“团结一致,维护产业链整体利益。”

数据不虚:2023年中国铁矿石进口约11.8亿吨,其中澳大利亚占比约六成。澳洲三巨头——必和必拓(BHP)、力拓(Rio Tinto)、FMG——依然吃重,但博弈方式悄然换挡。澳媒AFR近期称,矿商在华港口现货、人民币结算的试点,已从“个案”变为“选项”,关键看买方意愿与清算安排。

人民币结算并非口号。上海清算所、连通港口现货与大商所期货的配套工具,让“CNH/CNY+港口交割”的流程可操作。巴西媒体报道,淡水河谷已与中国买家完成人民币结算的现货交易;对卖方而言,避开美元波动,对买方而言,缩短资金链路、提升定价弹性。一句话:少受外部利率与汇率情绪的摆布。

多点进货也在落地。巴西长约更稳,非洲几内亚西芒杜铁路港口一体化推进,里程碑式的高品矿源指向2025–2026。港口混配、品位溢价管理,让“以用定采”更细致。行业黑话说:不在一棵树上吊死,渠道分散,船期和品位做组合,现金成本就下来了。

至于“拒靠十二船”的热帖,码头人更关心合同条款:FOB还是CFR、检验争议怎么裁、延误算谁的滞期费。真正能左右股价的,是到岸量与中国现货价格曲线,而非单一消息。BHP的大股东里有BlackRock、Vanguard、State Street等全球指数资金,它的董事会在墨尔本,定价却越来越要贴近天津港的看货逻辑——这就是当下的现实。

FMG这只“澳洲黑马”背后有湖南华菱钢的长期股权,港口边的现货交易它跑得更勤。力拓与中铝、宝武在西芒杜的联手,是另一条线。卖方在适应,买方在提要求,指数提供方也在修模型,市场参与者都在往“更透明、更本地”的价差管理上靠。

一位北方钢厂采购经理对我说:“我们更在意供应的确定性和检验口径一致,结算币种是工具。”这句朴素,击中要害。谁掌握市场、谁定义物流与结算,谁就拿到话语权。铁矿这门生意,远没有结束牌局。

你所在国家的大宗商品,用什么币结算、如何管滞期费与检验争议?欢迎说说你在当地港口、交易桌上的见闻。正所谓“水到渠成,不急不躁”,但水路要自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