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公里边境,70分钟炮火。人影都看不清,只剩下坦克的轰鸣声,和躲在掩体里的小孩子的哭喊。所谓“国家主权”,这时候和一颗弹壳差不多值钱。
塔利班一次次在喀布尔召开会议,皱眉、争论,有人点头有人骂娘。没人会忘记,阿富汗其实一直是一张“国际不承认”的无用身份证。而这一边,巴基斯坦军方几天前还在会议室里拍桌子,说绝不妥协国家主权。两边强硬,嘴仗打得比炮火还热烈。区域里,恐怖组织像影子,谁也分不清是孽障还是亲兄弟。
让局势变得更混乱的,是印度的影子和中国的耐心。阿富汗官员跑去印度,准备签投资和资源开发的新协议。巴基斯坦那边脸色铁青,中国则静静旁观,像是在深夜里拨弄算盘。明明你才是全球投资的稀缺标的,偏偏每一步都像下棋,想招呼全世界,却常常不得其门而入。印巴之间的资源争夺和水源压制,让人觉得,这片土地上连河流都带着火药味。
原来的算盘打得很响——只要有钱,谁来投资都行。阿富汗塔利班把门打开,把美国人、印度人请进来。中国和巴基斯坦表面笑眯眯,心里也许早就对这场合作感到不爽,只是嘴上还是说“尊重你们的主权”。但谁都明白,钱流向哪里,枪就指向哪里。
边境摩擦,每天都有新故事。10月的夜晚,阿富汗塔利班指责巴基斯坦出动战机轰炸首都和某省,直奔躲藏在阿富汗的巴基斯坦塔利班成员。巴基斯坦方面装聋作哑几天,然后又一条声明,把责任甩得干净:自己不过是在打击恐怖组织。而阿富汗塔利班,一边反击,一边又要细声细语地说“我们可以对话”。停火与开战,像天气预报一样反复无常。
“被沉默的边境?”这句话听起来真讽刺。才刚打完炮,阿富汗阿巴口岸就关了。每一次关口,都是无数普通人的惶恐和绝望。边界是用来分割国家的,也常常顺手分割了人的命运。
再说到巴基斯坦的特殊烦恼,恐怖组织像藤蔓缠绕着国家,他们不光来自塔利班,还渗透进伊斯兰国和俾路支解放武装。这些敌人有时候互相支援,有时候自相残杀,总之,巴军坦克要不是向边防炮击,就是在还击来自阿富汗的放火和枪击。每次电视画面里炸弹后翻滚的黑烟,我都觉得,有人在屏幕外面冷眼旁观——也许是在莫斯科,也许在华盛顿。
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互怼,谁先挑衅都已无关紧要。两国政府嘴上主权如火,但边界上的孩子却只想安静睡一觉。印度那边老是说巴基斯坦姑息恐怖组织,巴基斯坦反过来说自己被误解。不到五十年的中亚历史就剩下冷战余烬和殖民分割的伤口。全世界的强国都在这里留下了脚印,但没人为自己的选择道歉。
阿富汗塔利班如今纵容巴基斯坦塔利班在本国生存。其实他们真实关系复杂得很:既是堂兄弟,又是潜在敌人。巴三军早年扶植,如今自己头疼。每次巴基斯坦总统表态“坚决不让步”,其实是补上几十年前自己种下的苦果。
所有人都说,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遭遇的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原罪,他们只是历史的弃子。苏联进军,制造了塔利班;巴基斯坦跟着搅局,衍生了新版本的恐怖组织。割裂的克什米尔,分裂的孟加拉,俾路支的异动,都是英美当年强行划线留下的后遗症。
文件里写着“杜兰线”,现实里是血肉和钢铁的分界线。没谁在意这条线到底有几分法律效力,反正争端还会继续。英国当年一纸分治,印巴至今肢解。极端主义和民族主义如疯草疯长。
战争里没胜者,只有下一轮更大冲突的预告。孩子的哭声、士兵的咆哮,无人机扫过农田的声音,才是真正的主旋律。谁有资源、谁能设定规则,不过是大国一场赌局的筹码。回头看,大家都在玩一场别人的棋局,自己只是随时可能被牺牲的棋子。
我不止一次地想,那条边境线上有没有一户人家在摆着温暖的晚饭。结果等来的,永远是炮火、断水、闭关和紧急会议。历史像迷宫,这两国绕了三圈都找不到出口。国际承认在纸上,现实认可只有铁与血。
理论上说,不干涉他国内政是最高原则。实际上,每一次投资、每一份协议,背后都写着主权、利益和权力的密码。冷战的尾巴到现在还没被切掉,一碰就疼。
有人说,是该和中国好好谈谈,也许能过上几天安生日子。更多人说,和印度合作或许能换点补给和工业。其实每个选择都像在崩塌悬崖上铺石头,谁都怕下一秒掉下去。
历史不会给答案。这个世界爱只讲悬疑,但从不讲救赎。每次新闻爆出边境冲突,我总隐隐觉得,下一次换个人被埋在炮灰里,换种理由再被解释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