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控股权转让,新公司接盘,业绩持续亏损

这是个什么大动作?一上市公司说着要把控股权甩出去,张口就是三个多亿,这要么是公司在“断臂求生”,要么就是幕后来了一位新玩家,打算拿市场搏一搏,你是说让人不多想都难。

其实乍一看公告,北京浩丰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T浩丰直接拉出来谈控股股东变更,3.3亿元的大单,说白了就是把15%的股本一次性卖给义乌至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这家看着像是挺有野心的新公司。这里就想问一句,浩丰是什么情况,至芯又是个什么“神秘组织”?这么大的盘子说换手就换手,背后得有点故事,咱一起慢慢拆开看看。

先来点背景资料,免得云里雾里。ST浩丰这家公司,说白了就是做信息化系统的,基本是给银行啊、保险公司啊,制造业、电商这些企业提供数字化管理和营销解决方案的。你想,要是没有科技公司给底层系统码代码,办公室里的电脑都没法转起来。这种主营业务其实一直以来都算是“被需要”的那种,不过行情和业绩可完全是另一码事。

业绩说话,年报披着数据可不会撒谎。2024年ST浩丰营收不到4.3亿元,同比直接掉了22%。连着两年净利润是负的,去年是亏了上千万,今年缩水到几百万,但到底还是亏,已经连着几年净利全挂红灯。“咱以前还有过小赚一把”,但现在几乎是“每做一步路,心慌愈来愈深” ——2025年半年报一出来,营收又掉了40%,净利润直接负数,可不就是“转亏为盈?不,要亏了。”看这些数字,交给会计师分析都要皱眉,怪不得股东急了要换人。

其实说起来,这已经不是ST浩丰第一次易主。回溯到四年前,也就是2021年秋天,公司控股权就变过一次。那个时候控股变动的主角是孙成文,双方签协议把15%的股份一口气卖了出去,价格还挺乐观,每股10块多,总价接近6个亿。那一波过户登记后,王广宇成了新的实控人,整个格局基本换了一遍。

但人算不如天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公司一到2024年又爆雷,北京证监局递了《行政处罚决定书》,一查原来2020年的那批信息系统集成业务,实质其实只是“垫资放贷”,把营业收入虚增了七千万多。这还不是小额糊涂账,占总收入超过10%。该来的风险提示来了,股票也被列上“警示”名单。用网友的话说,这就有点像“财务魔术秀”,最后还是一地鸡毛。

于是公司账面一片狼藉,主要业务萎缩,市场认同度低,外加一系列负面消息,这控股股东心里也是五味杂陈。看着这些年业绩“花式下跌”,想靠财务弄明白局势,大概率也是有心无力。“要不割肉保命?”这次直接打包甩给新资本,背后的算盘要不精都对不起这个市场。

接下来镜头转向收购方,义乌至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这名字听着蛮洋气,但实际查一下才发现,今年6月才诞生,妥妥的新手上路。连官网运营都还没着落,现在还没实际业务。让人不禁感慨,才出道就要接盘吃下3个亿的大单,这胆量真不是盖的。

细扒至芯网络背后的股权关系,核心是安徽卓智科技有限公司,占了它99%的股权。而最终实际控制人是薛杰,他直接拿了1%股权不说,还通过其他三家网络科技公司间接控着卓智科技80%的分配,基本全家桶操作,把实际话语权攥紧手里。这种层层控股的套路,看多了也不奇怪,但于这次收购来说,显得更像一场“大筹码下注”。

但有意思的是,安徽卓智自身除了对外投资,居然也没有啥实质运营。三个财年主要财务数据都晾在那,拿来做参考,其它细节还要等官方进一步披露。说到风控,没业务、没资源、创立才几月,你要说风险不大,我是不信的。“这不是‘黑马’,而是‘白马’还没养肥”——还是那句话。

此时此刻,咱就得慢慢展开分析,到底这出“控股权大转移”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第一步,原股东不赚钱,连年亏损,不论是战略调整还是摆烂跑路,这一波卖股在情理之中。其实资本市场最不缺的就是“危机倒逼变革”。你可以说控股股东是被市场和监管双重压力逼得割肉止损,再不走就要被“扣帽子”送出局。

第二步,收购方看上的是公司什么资源?表面上看,至芯网络其实啥都还没做,但背后的实际控制人薛杰好像挺擅长资本运作。拿一家新开的空白公司,用“关联控股”拿下上市公司的话语权,还有可能找到新的输血渠道、或者是资源整合机会。可能是想另起炉灶,借壳上市,未来在数字营销领域圈钱做项目。但说实话,这里面信息量不够,没确切业务规划,暂且只能等等看是否有后续细节公布。

第三步,价格信息,一对比就看出猫腻。四年前一手转让一手10块多,今天直接缩水到6块一股,总盘子从6个亿掉到3.3亿,这可不是个小变化。有人说“行情不好、便宜出手”,有人则怀疑是不是有更深层运行逻辑,比如内部协调、“站队博弈”。反正这买卖是真不赚钱,但对新主人来说,低价买壳或许是“捡漏”。

回头捣鼓捣鼓这些数据,业绩连年亏损,资产质量、信用评分都得天使投资人皱眉。公司前几年靠财务“借道垫资”虚增数据,最后爆雷被罚。新股东看着接盘勇猛,但底细有限,实际能力没公示。给个文档,只能看到数据和法人结构,要说后续运营,真是雾里看花。

还有个隐性风险,这种新设公司收购上市壳,市场上其实早有“妖股”教训。操作不慎,可能就变成“壳买了,命丢了”,又是一个互联网传说。但每一次资本运作必然有利益大棋,这背后谁出钱、谁担责任、谁做后续业务值得作为吃瓜群众持续盯着。

再来一点行业盘点,其实信息化营销服务商每年都会有不少洗牌,市场大、玩家多,但天花板越来越低,新技术、AI自动化快速蚕食传统业务,营收压力极大。很多公司只能靠资本腾挪、财务操作扛过危机,偶尔有人能苦中作乐改头换面,大多数还是“生死一线”,一年不好吃,几年都很难翻跟头。浩丰这次就是典型被动易主,连对外公告都写满了无奈。

最后你说这收购会带来什么变数?要是新主人只是借壳冲资,未来也不排除继续转手,甚至“市值管理”玩花活,股票变“ST永不翻身”。要是薛杰真有本事,能带资源、新模式进来,那就有可能让公司转型重生。但以当前披露来看,全是未知。网友调侃一句“又一壳玩家出手”,可能真不是笑谈。

事实讲到这里,好戏还没落幕,后面还有更多“彩蛋”等着市场吵吵嚷嚷。到底能否搅出新局,还是只是财务故事的新章节,吃瓜群众只能边看边等答案揭晓。反正这年头,在证监局和市场“二重审判”下,谁都不敢说稳赚。你看,控股权易主,上市公司命运未卜,一个新的资本权贵上位,每一出都像真人秀。你说,是抄底重生,还是割肉跑路?也许只有下一个财报才见分晓。

聊到这儿,不知大家怎么想——上市公司大手笔换主人,这种市场转折,是救命稻草还是又一“财务梗”?留言聊一聊,你怎么看薛杰这波操作,有没有赌上未来的勇气呢?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