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战役中,志愿军不仅稳固了交通线,还上演了轻步兵作战的经典之战。他们面对的是韩军精锐首都师第1团,却凭借教科书般的奇袭战术,赢得了令人赞叹的胜利。
6月,美国与中朝在战俘遣返和军事分界线等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战争似乎即将结束。然而,韩国方面却拒绝签署停战协议,表示不满。
韩国拒绝合作,让急于撤离朝鲜的美国陷入困境。志愿军见状,决定采取行动,计划通过军事手段给韩国一个教训,迫使其重回谈判桌。
志愿军选定的攻击位置在金城以南,这里是美韩军队深入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战线的关键地带,由韩国首都师及第3至11师驻守。他们防线如铜墙铁壁,坑道、火力点、铁丝网密布,仿佛钢铁堡垒,对志愿军而言,突破极为艰难。
在金城战役前夕,志愿军紧锣密鼓地交接岗位。此时,原第2高级步兵学校校长杨勇被调任第20兵团司令员,他手握指挥权,蓄势待发,准备指挥这场战斗。
现在战场上,双方已进入阵地战阶段,不再频繁追击与撤退。志愿军装备升级,换上了苏联制武器,从枪械到火炮,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差距日益缩小。
为了这次大攻势,志愿军配备了1100多门火炮、20多辆坦克,并将上万吨物资运往前线,确保火力强劲、后勤无忧。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中,志愿军火力和后勤准备最充分的一次战斗。
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们随首都师北上,攻占了大城市清津港,成为韩军最北的据点。志愿军参战后,白虎团第1团死守三八线北的襄阳,未让阵地失守,李承晚总统特赐“虎头旗”,表彰其为李家军的支柱。
白虎团把老巢藏在金城西、上甘岭东,那儿的防御像地堡一样坚固。坑道、战壕、隐蔽火力点,连美国人都称赞。他们还派榴弹炮营、坦克和飞机支援,这样的阵地,攻打起来极为艰难。
面对这种情况,志愿军的203师迅速行动,派出各营连排的精锐士兵,分区域进行细致侦察。他们像寻宝一般,彻底摸清了白虎团的兵力分布和防御设施。
在金城战役中,203师不打算与白虎团正面交锋,后者工事坚固且有美军支持,难以对付。他们决定采用穿插战术,这是抗美援朝早期运动战中的经典策略,屡试不爽。
转战阵地战时,这招是否奏效,全凭前线战士的执行。但杨勇将军对此很有信心,因为在解放战争的高山铺战役中,他凭借这一策略取得了重大胜利。
此次行动,609团第2营担纲主力,由副团长赵仁虎指挥,他治军有方,勇于攻坚。先行的是607团侦察连12名勇士,由副排长杨育才带队,执行直捣白虎团团部的艰险任务。
这种穿插战术要求迅速、精确、猛烈。必须比敌人更快行动,直击其指挥中心,在其最脆弱时给予重创。这既压制敌人,也考验指挥协调能力。杨育才侦察连是此次战斗的关键,他们的成败关乎全局。
14号深夜,这伙人悄悄接近白虎团团部,并未立即进攻,而是埋伏起来,伏击了前来增援的韩国车队。趁乱,他们迅速冲进团部,夺取旗帜,点燃油库和弹药库,火光照亮了夜空。
这次爆炸不仅摧毁了大量物资,更如同给志愿军发出了行动信号。赵仁虎率领的第2营闻讯即刻出击,不仅歼灭了团部附近的美军榴弹炮兵,还迅速抢占高地。203师主力一到,白虎团便束手就擒,战斗至天明终被全歼。
这一晚,韩国精锐白虎团覆灭。志愿军以少胜多,杨育才率12人歼灭200余敌,毫发无损。他们的英勇事迹被搬上京剧舞台,剧名《奇袭白虎团》,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
战役里,志愿军装备落后,海空军更是匮乏,但他们凭借坚韧和智慧,创造了诸多战场奇迹。纵深穿插战术挑战巨大,要求战士体能好、技术精,指挥官还需智勇双全,这是敌军无法比拟的。
自抗美援朝以来,志愿军战士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真正战斗力。他们凭借对战局的深刻洞察与自信,而非单纯依赖武器。事实证明,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那些胸有成竹、勇于拼搏的勇士,他们不断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