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强夺安世半导体,却陷自缚困局:中国芯片反击打破欧美幻想

明知深渊,却依然猛力跳下。这就是荷兰对安世半导体的操作。

谁也没料到,美国的一纸制裁能带来这样一场连锁反应。从商务部扩展制裁名单到荷兰政府立马祭出几十年未见天日的《货物可用性法》,裁掉中国企业高管,冻结中国董事会席位,干净利落地完成了一系列“打包式夺权”。不到一天时间,国际规则化作一团雾气,消散得无影无踪。

说是为了国家安全,说得冠冕堂皇。可文件、细节早已赤裸裸地揭示了谁是真正的幕后主导者——美国商务部早在六月就督促荷兰干这件事。哦,也难怪了,荷兰的紧急忙碌,竟然如此行云流水。独立决策?笑话。

但问题来了:荷兰抢回了总部的控制权,却丝毫不敢提下一步怎么走。冷硬的数据斩断幻想:安世的封装测试占比超过八成在中国完成,光是东莞、惠州两处生产基地就撑起了全球35%的车规功率半导体市场。要交付?要出货?拜托,没有了中国的产能,荷兰拿什么去填补订单?超市里用标签纸代替?哪个世界?

这不是一场孤立的风波——全世界看向欧洲汽车产业链的神经都在颤抖。大众雷诺率先发声,明说:11月芯片不恢复供货,生产线就暂停。一个暂停还弱,法国那边直接喊停了下一代电动车推广规划。逼迫的矛头,毫无迟疑地指向了荷兰政府。

于是你看到荷兰的外交舞步:话一大堆,行动零得吓人。一边向中国这边示好,说要谈谈僵局;另一边做些“缤纷小伎俩”,比如用什么限制情报共享这种毫无实质影响的假姿态抢好感。他们是真的能演连自己都骗了吗?这自欺欺人的戏码,看着都让人觉得荒诞不堪。

中国的回应倒是干净利落:限制安世中国工厂出口。卡住咽喉,直接反击。这局棋,不按套路。荷兰经济事务部火烧眉毛般地催中国谈判,但觑眼望去,能有谁相信“外交渠道”能盖住房间里破碎的玻璃?

更扎眼的,是中国芯片产业的快速成长。长江后浪推前浪,江苏时代、比亚迪半导体已经在车规功率器件领域拼命挤散前者空间。数据显示,到2027年,中国的自给率甚至能突破70%。简单点说,荷兰失去中国市场是没跑的事。没有市场,荷兰抢回来的空壳公司又能做什么?巨额亏损和全球资本信心崩塌正在悄然酝酿。

荷兰此刻的窘境就如同站在悬崖边的小丑,拼命摇晃着自己的帽子却迟迟不敢往前跨一步。一切来得太快,欧洲盟友已经一片声嘶力竭。承诺被打破,连法国和德国都公开表达不满,指控荷兰行为破坏欧盟整体对华策略。

那么这场舞,还要跳到何时?还记得荷兰当初抢权时的高调宣言吗?他们的铁腕手法是“合法”的、“高效”的,“最后我们会赢”。看这局势,换来的却是何其悲哀的命运。

如今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简单到无法逃避。恢复中国员工薪资?撤销荒唐的干预令?解开投资策略的绳索?再不拿出改变立场的举措,其结局已然注定。费力讨好嘴上这么一说,却没有实际行动。国际经贸绝非表面化的戏台。本就寒碜,如果变本加厉,局势只会更加不堪。

历史有时候如幽灵,来回缠绕。教人学着选择,可偏偏永远有人拗着选择驼鸟政策。这逻辑啊,真想翻过牌桌。他们到底要怎样折腾,还能折腾到什么地步,恐怕也只有时间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