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24小时,吉隆坡会议室里的握手余温还未散去,荷兰那边就应该已经感觉到了空气里的凉意。
一通来自中企的电话,或者说是一则通知,平静地摆上桌面:安世半导体那位被你们赶走的中方CEO,什么时候回到他的办公室,我们就什么时候谈恢复供货的事。
这话说得不带什么情绪,却比任何声嘶力竭的抗议都重。这不是什么外交辞令,而是来自工厂流水线的最后通牒。牌桌上,中美刚刚达成一个为期一年的休战协议,暂停了那条专为中资海外公司量身定做的50%穿透性规则。很多人都以为,这下可以喘口气了。
可喘气的机会,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争的。闻泰科技显然很懂这个道理。
时间倒回几个月前,那时候的剧本可不是这么写的。在美国的眼色下,荷兰政府对这家身在自己国土上的企业动了手。冻结资产,强行换帅,把中方管理层一脚踢出权力中心。一套操作行云流水,面子上是合规,里子里是什么,大家心里都有数。他们大概以为,安世半导体这块肥肉,壳留下,魂抽走,事儿就算办完了。
他们算错了一笔最关键的帐。安世半导体这家公司,心脏或许在荷兰,但它的手脚和血管,百分之八十都长在中国。所有的封装测试环节,都在中国的工厂里完成。这东西不是玩积木,想绕开中国自己单干?欧洲的汽车产线怕是第一个不答应。
这正是闻泰科技这次能把条件开得如此干脆的底气。据彭博社透露的消息,闻泰科技内部会议上的原话是,公司绝不接受一个没有中方管理权的合资架构。一句话,把皮球精准地踢回了荷兰经济大臣的脚下。于是,电话很快就来了,语气嘛,自然是缓和了不少。
过去,我们习惯了你出技术,我定规矩的游戏。现在,有人开始站出来说,规矩,我们也可以写。
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位的得失,这是一次话语权的重新定义。谁来定义风险?谁有资格裁定安全?过去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写在西方的白皮书里,现在,中国企业想把它写进商业合同里。
安世半导体不是一家可以随便拿捏的小公司,它手握全球关键的功率半导体技术,从汽车到工业,再到消费电子,哪个领域都离不开它。一旦它停止供货,难受的不是中国市场,而是整条欧洲的工业链。
这次出手,快、准、狠,甚至都没走官方渠道,企业自己就办了。这背后,是一种新的博弈思维正在形成。当国家在更高维度上争取到对话空间和规则缓冲期,企业就必须在商业战场上把失去的阵地一寸寸拿回来。
全球供应链这盘棋,早已是你中有我,盘根错节。想一刀切脱钩,最后往往是割伤自己的手。闻泰的这一个强硬条件,或许会成为一个新的范例。它告诉外界,中国的企业不只是会默默生产的工蚁,他们同样是棋盘上,懂规则、有脾气、而且越来越会出招的棋手。
接下来会怎么样?全世界都在看。但答案,可能已经写在了中国的半导体自主可控战略规划里。这盘棋,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