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喜欢把世界想象成一个精密的仪器,齿轮咬合,秩序井然。
但现实往往更像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大家凑合着过,直到某个零件因为受力过猛,把整个机器都带得哐当作响。
最近俄罗斯旅游业的境况,就是这么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案例。
想象一个场景:一位来自上海的中产,揣着对托尔斯泰和伏特加的向往,盘算着人民币兑卢布的汇率优势,兴冲冲地飞到莫斯科,准备来一场“欧洲平替”的深度游。
他刚落地,想给家里报个平安,打开微信,没信号;想打个车去酒店,APP转圈圈;想在红场边上的餐厅扫码点个餐,支付码刷不出来。
他手里的那部智能手机,瞬间退化成了一块只能看时间的板砖。
这种感觉,比西伯利亚的寒流还刺骨,这已经不是旅游了,这是在玩一场大型都市生存挑战赛。
这背后,就藏着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经济学现象,我管它叫“系统性摩擦成本”的爆表。
现代商业社会,尤其是旅游这种服务业,它的命脉是什么?
不是豪华酒店,也不是名胜古迹,而是一个词:低摩擦。
信息流、资金流、人流,这三样东西要像抹了油一样顺滑。
你的手机能随时随地上网,你的支付软件能覆盖所有场景,你的导航能精准到每一条小巷。
当这个“低摩擦”的环境被破坏,哪怕只是暂时、局部的破坏,整个系统的成本就会指数级飙升。
俄罗斯现在干的事,就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主动给整个系统注入了天量的“摩擦”。
为了防范无人机利用民用移动网络进行导航和攻击,他们采取了一种堪称“七伤拳”式的防御:区域性、时段性地关闭蜂窝数据网络。
这操作的逻辑很硬,从军事角度看,牺牲一点民用便利,换取关键设施的安全,似乎是划算的。
但他们忘了,现代游客已经不是当年背着地图和现金闯天下的背包客了。
游客,本质上是一个“网络化的人”,一旦被拔掉网线,这个“人”的商业价值和社会功能就趋近于零。
这就导致了一场无声的“系统内战”。
一边是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他们的KPI是“零无人机”,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可以把整个远东地区的网络信号都掐了。
另一边是俄罗斯旅游署和商务部,他们的KPI是游客数量和外汇收入。
结果呢?
安全部门的“铁拳”砸下来,直接把旅游部门的“饭碗”给砸了。
这就好比一个商场的保安经理,为了防止盗窃,规定每天下午三点就锁上大门,谢绝所有顾客入内。
防盗KPI是完成了,商场也离倒闭不远了。
这种内部不同系统间的目标冲突和资源内耗,就是“草台班子”理论最经典的体现:大家都在为自己的KPI负责,但没人为最终那个稀烂的结果负责。
这种“摩擦成本”的飙升,带来的影响是连锁性的。
首先是游客体验的“祛魅”。
本来大家是冲着“战斗民族”的异域风情和历史底蕴去的,结果体验到的却是“数字难民”的窘迫。
这种负面口碑通过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的传播,其杀伤力远超任何传统广告。
潜在的游客一搜攻略,发现全是“失联”“支付难”“行程中断”的吐槽,那点想去的心思,立马就凉了半截。
更深层的,是对一种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摧毁。
前两年,俄罗斯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游客的“欧洲替代品”,核心就是“性价比”。
这个性价比不仅是钱,更是体验的便利性。
而现在,物理上的安全风险和数字上的连接中断,让这个“性价比”荡然无存。
去一趟俄罗斯,你要付出的隐性成本——包括时间延误的风险、信息不畅的焦虑、支付不便的麻烦——已经远远超过了它在机票和酒店上省下的那点钱。
当一个产品的“交易成本”高到一定程度,无论它的“使用价值”多诱人,市场都会选择用脚投票。
这里可以抛出一个冷知识炸弹:21世纪的“硬通货”是什么?
不是美元,甚至不是黄金,而是稳定、无缝、不受干预的网络连接。
一个经济体,无论它的自然风光多么壮丽,历史文化多么深厚,一旦主动或被动地切断了这种全球性的数字连接,它本质上就是在进行一种“自我制裁”。
它把自己的优质资产,比如冬宫博物馆、贝加尔湖,变成了看得见、摸不着的“数字烂尾楼”。
人们可以在网上看到它们的美景,却无法顺畅地规划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亲身体验。
所以,战争的外溢效应,最可怕的往往不是炮火的直接延伸,而是这种看不见的“系统性摩擦”对整个社会肌体的蚕食。
它会让一个国家在不知不觉中,从全球化的牌桌上被边缘化,退回到一个个信息孤岛。
这对任何一个试图融入现代商业文明的经济体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说到底,历史总在押韵。
当年为了防范外敌而修建的马奇诺防线,最终没挡住绕道而行的德国坦克。
今天为了防范无人机而建立的“数字壁垒”,最终也没能留住用脚投票的游客。
人类总以为自己能设计出完美的系统,但最后往往被自己系统的副作用给打败。
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看着这些宏大叙事下的个人悲喜剧,也只能感慨一句,凑合过吧,还能离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