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黄岩岛海面上又出现了熟悉的白船身、红蓝条纹的身影。
那是中国海警的执法船,按惯例在岛周边巡查。
海水拍打船身的声音里,有一种不言而喻的存在感。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海上巡逻。
在菲律宾船只时有闯入的背景下,这样的出场,本身就是一种信号。
船上的水炮早已调试就绪,一旦需要,喊话、拦阻、登检可以马上进行。
中国海警总队从来就不是一支普通的执法队伍。
它坐在武警序列的牌桌上,却握着一副堪比海军的底牌。
正因如此,才被人称作“第二海军”。
要说这支力量的来头,就得倒回到2018年。
那一年,武警改革,原本分散在海洋局、公安边防、农业渔政、海关缉私的海上力量,被整合到一起。
新的中国海警总队就此诞生,正军级编制,从一开始就立在国家“海洋权益维护”的最前沿。
在这些力量合并之前,海上执法是一盘散沙。
海监管资源,渔政管渔业,海关盯走私,边防管治安。
一旦海面真有情况,各管一摊,效率有限。
改革之后,统一的指挥链条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执行力。
总队的指挥架构是分层次的。
顶端是正军级少将司令员和政委,负责全国海域的统筹。
副职一下配了五位副军级少将,细化到不同事务。
再往下是北海、东海、南海三个海区指挥部,依然是副军级规格,每个海区都有司令员和政委两人搭档。
这就形成了全国范围7位,总部+6名海区将官,一共13名少将的配置。
这种高配在全部武警总队中是独一份。
哪怕是北京、新疆、西藏的内卫总队,或是南北两个机动总队,将官人数也没这么多。
原因很简单,中国的海岸线从辽宁一直拉到海南,绵延上万公里。
再加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管辖海域面积之大,完全就是一个巨型战区。
装备实力方面,海警的底气更足。
到2023年,它手里有超过370艘舰船,总吨位超过20万吨。
万吨级的巨舰就有几艘,比如海警3901号,排水量1.2万吨。
这个吨位搁在一些小国家的海军里,可以直接当旗舰。
三千吨以上的大型巡逻舰多达70多艘,不少是从海军退役的护卫舰改装的。
像基于054护卫舰的818型,或者056型,都拆除了导弹,但还保留了76毫米速射炮和30毫米机关炮。
近距离防御、火力压制,都不在话下。
很多舰还能搭直升机或无人机,用于高空监控。
海警的组织模式与海军的北海、东海、南海三大舰队相对应。
三大海区指挥部下辖20个支队,包括地方支队、机动支队和海空大队,最低旅级。
沿海省份都有分局,下设工作站,实现全覆盖。
这种覆盖和层级,让它可以第一时间在热点海域出现。
外界提到钓鱼岛、黄岩岛,常会顺带提一句:又是海警在巡航。
在钓鱼岛海域常态化巡航早就成了惯例。
到了南海,黄岩岛附近的执法巡查更是频繁,一旦对方船只有不当动作,海警的各种驱离手段都会立刻上阵。
这些行动只是外界能看到的部分。
在看不见的地方,海警还与海军、海事局联动,甚至带上海上民兵形成三位一体体系。
海军主战,海警执法,民兵协助,这套组合拳在所谓“灰色地带”非常好用。
既能保持压力,又不会直接把局面推向军事对抗。
再看武警的整体编制,改革后的总队只剩三种类型:内卫、机动、海警。
内卫的正军级只保留北京、新疆、西藏三个省级支队,其余是省一级单位。
机动总队也分别是南北两个正军级,但直属单位大多是师旅级,没有中间层级。
海警则不同,它配了副军级的中间层,三大海区指挥部。
这种多层级结构正是为了应对广阔的海域和瞬息万变的海况。
天气、海浪、船只密度、国际纠纷,任何一项因素都可能临时打乱既有部署。
遇到惊险局面,决策链必须短,反应速度必须快。
高配的将官数量,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从装备看,海警不满足于接收海军的旧舰。
造船厂还在源源不断为它推出新型号,比如718B型巡逻舰。
航速快,续航持久,船体耐撞。
对于巡逻执法来说,这些细节就是实打实的战斗力。
全球来看,海警总吨位能排入前十。
日本海上保安厅比不过,美国海岸警卫队也得认真掂量。
现代海上执法,吨位和火力同样重要。
你只有足够大的船,才能在大风浪和长时间任务中保持存在。
海警官兵的素质也并非即插即用就能达到。
很多都是从海军调转过来,训练严苛,作战经验足,海图测绘、导航通信、舰炮操作都不陌生。
航空大队操作直升机巡逻,无人机也越来越多地参与监视和取证。
海上执法,一半靠船,一半靠空中的眼睛。
2023年,新式维权执法服开始配发。
颜色和标识在海上更好辨认,方便协同,也能让对手一眼认出来。
在某些场合,这本身就是威慑的一部分。
南海仲裁案之后,海上力量就成了国际视线的焦点之一。
海警级别高、将官多,并不是虚名,而是基于现实的战略需要。
在最前沿的位置,就得有最强的指挥力和机动性。
这不是随便给出来的待遇,而是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
从辽宁到海南,每一段海岸线后面都站着它。
在黄岩岛海面上,它的发动机轰鸣声就是最直接的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