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各位老铁,这事儿得从去年珠海航展说起。
当时那架歼-35往那一摆,乌泱泱一群人围着,长枪短炮咔咔一顿拍。
完事儿后,一帮“大神”们对着照片用放大镜来回地搓,得出一个惊天结论:“机身上光溜溜,连个毛孔都看不见,这玩意儿绝对没有内置登机梯!”
那语气,跟下了圣旨似的,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我当时也信了,寻思着,可能咱还在为减重那几公斤抠抠搜搜吧。
结果呢?
生活这剧本,你永远猜不到下一秒的反转。
央视“军情时间到”一个不经意的镜头,直接把去年所有“定论”撕了个粉碎。
飞行员小哥,顺着一个从机身侧面丝滑“吐”出来的梯子,就这么上去了。
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无数下巴掉在地上又被自己捡起来的声音。
这脸打的,隔着屏幕都觉得疼。
这事儿最骚的地方,压根不在于我们有没有这个梯子。
F-35早就有了,这玩意儿不是什么黑科技。
关键在于,我们的活儿干得太细了。
那个登机梯的舱盖,在收起来的状态下,你就是把脸贴在机身上都未必能看出来有条缝。
这哪是工业品啊,这是手艺人盘出来的活儿,是强迫症晚期患者的福音。
这就好比你以为人家穿了件普通的T恤,结果人家告诉你这是顶级设计师用一整块布料无缝剪裁的孤品。
这种震撼,已经超出了技术的范畴,进入了美学的领域。
以前咱们总说“糙”,总觉得我们的东西就是傻大黑粗,能用就行。
这背后其实是心酸,是“心脏病”的痛。
发动机推力不够,每一克重量都得省着用,生怕飞不起来,哪还有闲心去琢磨什么严丝合缝、什么用户体验?
所以,我们的飞行员,长期以来都是爬着那种需要地勤吭哧吭哧搬过来的外置梯子。
那场面,总觉得跟威风凛凛的战斗机有点违和感,像个穿西装的大老板,出门还得自己扛板凳。
尤其是在航母上,那更是要命。
甲板就那么大点地方,风浪里还不停晃悠。
地勤推着个梯子,跟玩杂技似的,一不小心给那身昂贵的隐身涂料来个“亲密接触”,那刮掉的就不是漆了,是金子。
一套内置登机梯,平时收在机身里,干净利落。
飞行员自己就能搞定,紧急出动时,那节省下来的黄金几分钟,可能就决定了战局的走向。
据说这玩意儿能把整备时间砍掉15%,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简直是开挂。
真正让我觉得“这事儿不简单”的,是这次装上梯子的是空军版的歼-35A。
按理说,这种“豪华配置”是海军舰载机的刚需,毕竟航母上的条件太艰苦了。
空军家大业大,机场跑道又平又稳,犯不着为这事儿增加飞机的复杂性和重量。
可我们偏偏就给空军版也配上了。
这说明什么?
说明我们富裕了,有底气了!
我们的发动机,终于不再是那个需要精打细算着过日子的“穷小子”了,而是可以大手一挥说“我全都要”的霸道总裁。
我们不再需要在性能和便利性之间做痛苦的取舍,而是可以从一个更贴近实战、更具人性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这背后,是一种思维的彻底转变。
我们的空军,早已不满足于在家门口守着了。
近年来,我们飞出去的次数越来越多,地方越来越远。
总不能每次出去都像搬家一样,带着一大堆坛坛罐罐吧?
内置登机梯,让我们的战机拥有了“拎包入住”的能力。
不管是在鸟不拉屎的野战机场,还是在异国他乡的演习基地,都能做到落地就打,拔腿就走。
这是一种“全球到达”能力最直接的体现。
所以说,一个小小的登机梯,折射出的是中国军工从追赶到引领的巨大变革。
我们不再是那个看着鹰酱的F-35流口水,然后想着怎么“薅羊毛”的学生了。
我们现在是自己出题,自己解题,甚至开始琢磨着怎么把题目出得更刁钻,让别人来抄作业。
这才是最让人兴奋的地方。
下次再看到歼-35,别光顾着惊叹它的外形有多科幻了。
多看看那些细节,看看那些严丝合缝的线条。
那里面藏着的,是我们这个国家工业体系的雄厚实力,是我们几代航空人卧薪尝胆的执着,更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国,那份溢于言表的从容与自信。
至于那些曾经断言我们“没有”的专家们,或许他们也没错,他们只是用过去的眼光,来打量一个早已冲向未来的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