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美军三艘俄亥俄级核潜艇同时在亚太地区上浮,对中国形成C形包围圈,每艘潜艇携带的24枚三叉戟导弹足以摧毁中国48座城市。 当时中国海军主力还是俄制现代级驱逐舰,连追踪这些水下巨兽的能力都欠缺。
十五年后,同样是美国媒体,却在讨论如何通过“智斗”避免与中国的战争。 2025年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发文承认,中国庞大的远程导弹库已让美国海军不敢轻易靠近亚洲海岸。
美国军事评论员开始谈论,西太平洋的较量不再由谁先开火决定,而取决于哪一方能让对方相信——一旦开火,双方都将失去所需的稳定。
2025年6月,美国兰德公司的报告获得五角大楼高层私下认可:如果现在与中国开战,美国可能会输。 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兵力部署较2020年下降了12.7%,海军第七舰队的战备率不足85%。
模拟推演的结果更加令人沮丧。 在多次“台海冲突”兵棋推演中,美方结果常常是“兵力被消耗殆尽”。 美海军作战部长向国会坦陈:“如果现在爆发冲突,我们无法保证胜利。 ”
2016年的南海对峙已成为双方力量对比的转折点。 当时,美军里根号和斯坦尼斯号双航母战斗群压境,中国三大舰队精锐尽出。
当中国海军公开美军航母坐标后,美国航母连夜后撤300海里。 这一场景与1996年两艘美国航母就能逼退中国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海军退役少将蒙迪卡纳指出,从理论上看,只有封锁中国的港口才能遏制中国经济发展,但这样做无异于直接向中国开战,美国本土将会立即收到“东风快递”。
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已经覆盖整个第一岛链。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采用“钱学森弹道”技术,飞行速度达18马赫,可变轨突防现有反导系统。 东风-26中程弹道导弹射程覆盖4000公里,能够精确打击美军在关岛和亚太地区的基地。
2025年9月3日,中国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公开展示了“惊雷-1”空基高超音速导弹、“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和“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标志着中国首次形成完整的“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
中国军工产能已形成绝对优势。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统计,2024年中国国防预算达到3100亿美元,年增速高达7.1%。 美国兰德公司的推演显示,美军若介入台海冲突,72小时内将耗尽5000枚远程导弹,而中国军工产能是美国的6倍。
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罗公开表示,中国造舰速度是美国的3倍以上。 055型驱逐舰采用模块化建造技术,单舰成本比美国同类产品低40%,故障率仅为美舰的1/3。 大连、上海等造船厂实现“每两周一艘新舰下水”的效率。
为应对中国反介入体系,美国海军提出“分布式作战”概念,即“使更多的水面舰船具备更强的中远程火力打击能力,并让它们以分散部署的形式、更为独立地作战”。
分布式部署舰船部队的指挥控制是一大难题,如何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形成和维持广大海域分布式舰船的信息闭环,美军尚未解决。
广域分布式部署舰船部队的弹药和油料消耗量会大幅增长,补给舰船需要在被补给舰船之间来回穿梭,增大了受敌潜艇或航空兵力攻击的可能性。
美国海军可用舰船数量也不足以支撑“分布式作战”。 截至2025年10月,美海军可用于部署的作战舰艇共229艘,其中太平洋舰队132艘。 而中国仅大型商船就超过12000艘,战时可迅速转为军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