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新闻,总有种拧巴的感觉。
一边是AI、星链、脑机接口,各种宏大叙事和技术奇点,看得人热血沸沸,恨不得马上all in下一个时代。
另一边,是A股的日常,3000点上下反复横跳,跟得了帕金森似的,偶尔来个重大利好,第二天就给你高开低走,气得人想关机。
就在这种魔幻的氛围里,看到一条新闻,标题大概是“42亿,两个抽蓄大单尘埃落定”。
点进去一看,就是广东和贵州两个抽水蓄能电站的主体工程,被几家“中”字头的水电、建筑公司给瓜分了。
一串浓眉大眼的国企名字,一串精确到分位的投标报价。
说实话,这种新闻的“班味”实在太重了。
别说跟马斯克比,就是跟随便一个讲PPT的AI创业公司比,都显得土得掉渣。
抽水、蓄能、大坝、厂房……这些词汇,仿佛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课本里。
大部分人看到这种新闻,估计跟我第一反应一样,手指一划就过去了。
没啥意思,不性感,也没有财富密码。
但坐下来喝杯茶,咂摸一下,又觉得不对劲。
这事儿,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重要得多。
这42亿,以及背后成千上万亿的同类投资,正在不动声色地重塑我们脚下的经济地基。
我们先来捋一捋,这“抽水蓄能”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说白了,它就是个巨型的、用水当介质的“充电宝”。
电网用电低谷的时候(比如半夜三更),电用不完,就用富余的电把下水库的水抽到上水库去。
等到了用电高峰(比如夏天中午家家户-户开空调),再放水下来,利用水的势能冲击水轮机发电,补充电网的缺口。
一个简单的物理原理,简单到有点笨拙。
但就是这个“笨”办法,是目前为止,人类能找到的最成熟、最经济、规模最大的储能方式。
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现在要疯狂建这种“充电宝”?
答案就藏在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新能源”里。
光伏、风电,这些年我们搞得轰轰烈烈,装机量一路狂飙。
但这些“新”能源有个娘胎里带出来的毛病——不稳定。
风不是你想来就能来,太阳也不是24小时在线。
发电高峰往往跟用电高峰对不上。
比如大半夜风最大,可大家都在睡觉;中午太阳最毒,可很多工厂已经午休了。
这种波动性,对电网来说是致命的。
电网就像一个巨大的天平,发电和用电必须时刻保持平衡,不然就会整个系统崩溃,造成大面积停电。
新能源的大规模并网,就像是往这个天平上不断扔大小不一的石头,搞得电网调度员焦头烂额。
所以,你看,事情的逻辑链条就清楚了:
1. 我们要搞“碳中和”,所以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
2. 新能源本身靠不住,发电极其不稳定,会冲击电网。
3.为了给新能源这个“浪子”擦屁股,收拾烂摊子,我们必须配套建设大量的储能设施,来平滑它的输出,给电网当“压舱石”。
4. 在所有储能技术里,抽水蓄能是最靠谱、成本最低的“老大哥”。
所以,这42亿大单,本质上不是在搞什么新基建,而是在为过去几年的“新能源大跃进”填一个巨大的坑。
每一个光鲜亮丽的光伏板和风力发电机背后,都必须站着一个甚至几个这样“傻大黑粗”的抽水蓄能电站,才能让整个系统运转起来。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有意思的观察:新经济与旧经济的奇特共生关系。
我们总喜欢把经济分成“新”和“旧”。
互联网、AI、生物科技,这是新经济,代表着未来、成长和想象力。
钢铁、水泥、工程建设,这是旧经济,代表着过去、笨重和低效率。
投资圈也一样,大家都在追逐“新”的,鄙视“旧”的。
但抽水蓄能这个例子,给我们结结实实上了一课。
看似前途无量的“新”能源,如果离开了“旧”得掉渣的基建(电网、水坝)来兜底,它连最基本的“稳定供电”都做不到,那它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
这就好比一个天才程序员,写出了全世界最牛的算法,但如果没电,他的电脑就是一块废铁。
新经济的“轻”,必须由旧经济的“重”来承载。
新经济的“快”,必须由旧经济的“慢”来平衡。
它们不是谁取代谁的关系,而是一种近乎“寄生”的共生关系。
把这个逻辑再放大一点看,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是如此。
我们享受着便捷的电商物流,背后是无数“旧经济”的仓储、货车司机和道路桥梁在支撑。
我们惊叹于AI模型的迭代速度,背后是“旧经济”的芯片制造厂、数据中心和电力系统在日夜不休地运转。
过去几年,我们对“新经济”有过度的崇拜,仿佛只要沾上“互联网+”或者“AI赋能”,就能点石成金。
资本一窝蜂地涌入,泡沫吹得一个比一个大。
结果潮水退去,大家发现很多所谓的“新模式”,不过是烧钱的无底洞,连最基本的盈利模式都跑不通。
而那些“浓眉大眼”的旧经济企业,比如这次中标的几大水电工程局,虽然看起来“不性感”,年报上的增长率也平平无奇,但它们手里握着实实在在的订单,干的是一个国家能源安全离不开的活。
它们的商业模式简单粗暴:拿项目、干活、收钱。
没有花里胡哨的PPT,也没有动辄百亿的估值,但它稳。
这种“稳”,在经济上行、大家一起赚钱的时候,显得特别傻。
但在经济下行、市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就成了最稀缺的品质。
它提供了一种“确定性溢价”。
回到我们普通人的投资和生活。
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是,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一下“新”与“旧”的价值。
在资产配置里,是不是应该减少一些对“诗和远方”的幻想,多分一点仓位给那些能提供稳定现金流、业务模式朴素但坚不可摧的“老登板块”?
它们可能不会让你一夜暴富,但大概率也不会让你血本无归,坐好几轮过山车。
在职业选择上,是不是也一样?
追逐风口固然刺激,但风停了怎么办?
在一个传统的、看起来有点“无聊”的行业里,踏踏实实地积累一门手艺,建立自己的护城河,这种“慢”带来的复利,或许比追风口的“快”更持久。
说到底,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就像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既需要蝴蝶和蜜蜂,也需要蚯蚓和微生物。
一个健康的投资组合,既要有进攻性的成长股,也要有防御性的压舱石。
那42亿的抽蓄大单,就像两颗巨大的螺丝,被拧进了国家这部复杂机器的关键部位。
它不响,也不发光,但它让机器运转得更平稳。
下次再看到这类“无聊”的新闻,或许可以多停留几秒。
在那些枯燥的数字和名词背后,往往藏着更真实、更底层的商业逻辑。
看懂了这些,可能比天天盯着K线图的红红绿绿,更能让人心里踏实一点。
共勉共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