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绞肉机:一场改变现代战争规则的巷战
在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一座名为红军城(乌方称波克罗夫斯克)的小城正上演着俄乌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 这里没有前线士兵的呐喊冲锋,取而代之的是无人机无声的盘旋和精确制导炸弹的爆炸声。 5万名俄军包围了不到2000名乌克兰守军,但整片区域却罕见枪声——这不是停火带来的平静,而是一种全新战争形态的诞生。
红军城绝非普通小城。 它是顿巴斯核心区域的重要战略支点,控制着通往顿巴斯前线的两条铁路干线和公路网络,是乌军东线后勤枢纽。 乌克兰军事分析师亚历山大·科瓦连科指出,红军城"从这里能够同时向多个方向组织进攻"。 正是这种战略价值,使得俄乌双方都在此投入重兵,展开殊死搏斗。
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布·李分析道,如果俄军完全控制红军城,"将切断乌军顿涅茨克军事集群的补给走廊",并为俄军进入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开辟道路。 对乌克兰而言,失去红军城意味着整个顿巴斯防线的崩溃开始。 一名美国情报官员甚至表示,红军城的重要性堪比二战时的斯大林格勒,"乌克兰输不起这场战斗"。
战场上的技术对比同样残酷。 俄军此次投入了第1近卫坦克军、第58集团军等精锐部队,但战术与以往截然不同。 他们不再采用巴赫穆特战役中常见的"人海冲锋",而是以电子战和无人机作为主导力量。 数十套"克拉苏哈-4"电子战系统在红军城周边构建了一个半径50公里的信号屏蔽区,乌军的对讲机、无人机遥控设备甚至部分卫星通讯完全失灵。
一名被俘的乌军士兵描述,他们曾与指挥部失联长达三天。 士兵之间只能靠呼喊传递信息,无法确定补给何时到达,也不清楚援军的位置。 战场上的单向透明让乌军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俄军的侦察无人机24小时在战场上空盘旋,一旦发现乌军士兵活动,就会召唤攻击无人机或精确炮火进行打击。
俄军战术也发生显著变化。 美国《国家安全杂志》报道,俄军近期将大部队化整为零,编成许多2至3人的突击小组,在无人机和迫击炮掩护下进行渗透。 在红军城郊区,俄军第2集团军采用"老鼠穿行"战术,士兵们依靠无人机确认房间安全后才突进,有时一栋建筑要争夺三天,但阵亡人数仅个位数。
红军城战役的残酷性体现在双方惊人的伤亡数字上。 有报道称,乌军最近经历了"极为惨烈的24小时战斗,单日战损高达1370人"。在红军城附近,俄军宣称仅一天就歼灭190名乌军。 国际战争研究所报告显示,俄军在此每日伤亡数百人。
由于步兵损失惨重,俄军第51集团军司令米尔恰科夫和132旅旅长奈姆申少将据传已被解除职务。 红军城城内守军的处境极为艰难。 一名被俘乌军士兵描述:"日均弹药只有正常水平三分之一,士兵靠过期压缩饼干和雨水充饥"。
乌克兰精锐部队也付出了惨重代价。 第155法械旅,曾装备有北约寄予厚望的豹-2主战坦克,然而在投降前,这些坦克因燃料耗尽被抛弃,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第79空突旅的指挥部也在俄军新型"幻影"伪装坦克的袭击下失联,旅长被俘。
随着俄军收紧包围圈,乌军的后勤状况日益恶化。 俄军从北、东、南三面不断挤压,乌方赖以获取外援的西方通道,宽度已有几天前的15公里缩至5公里左右。 乌军士兵坦言,由于大批运输车辆被毁,"我们的后勤保障岌岌可危"。 运输车队仅能通过林间小道渗透,运抵物资不足需求十分之一。
为扭转战局,乌军策划了一次冒险的特种行动。 据俄罗斯真理网报道,乌国防部情报总局用直升机向红军城附近投送了11名特种部队成员。 然而,这次行动遭遇惨败。 机降特战小组在着陆后分成三队行动,但很快所有人遭到无人机袭击。
乌克兰总司令瑟尔斯基曾尝试调集援军前来解围,但所有突围的部队在俄军无人机引导的精准炮火下迅速溃败。 俄军首次使用的"幻影"伪装坦克能模拟建筑物的红外特征,这使得乌军的反坦克导弹系统屡次失效。
战场的人道状况极为恶劣。 有报告称,乌军前线医院的麻醉药剂已用尽,士兵们只能在伏特加麻醉下进行截肢手术。 伤员由于缺乏药品,死亡率极高,医院里弥漫着绝望的气氛。
红军城虽然城市面积不大,但却是顿涅茨克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波克罗夫斯克煤矿是乌克兰钢铁生产的重要能源之一。 乌克兰钢铁制造商协会主席奥列克桑德·卡连科夫近期警告称,如果波克罗夫斯克被俄军控制,乌克兰的钢铁产量将从2024年的约750万吨锐减至200万至300万吨。
指挥系统的差异也在这场战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乌军士兵反映,他们的连级指挥需要通过基辅总部的批准,这样的指挥流程繁琐且低效。 而俄军的无人机操作员则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目标发现和火力打击的指挥,这种高效的战场指挥体系使得俄军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红军城战役成为现代城市战的一个残酷样本。 俄军放弃了传统的装甲集群冲锋模式,转而采用无人机引导的精准打击和快速机动渗透。 而乌军尽管拥有精锐部队和西方武器援助,却在俄军的新战术下显得措手不及。
统计显示,乌军的高价值装备,如豹-2坦克和S-300防空系统,竟然被那些成本仅数百美元的FPV无人机摧毁。 俄军报告称,约67%的装备损失是由无人机造成的,这一数据清楚地表明无人机在现代战斗中的关键地位。
红军城战役的残酷程度不亚于巴赫穆特战役。 双方从城市外围到城区展开激烈争夺,对建筑物反复易手。大威力制导炸弹、大口径火炮拆楼的画面经常出现——对于易守难攻的建筑物很多时候不再派出地面部队进行争夺,有时候直接使用炸弹摧毁。
暴露在外的坦克装甲车辆在战斗中"存活时间"只有几个小时,大部分有生力量存活时间在96小时左右,因为大量的无人机和密集的火力让武器和人员无处遁形。 红军城几乎成为一片废墟,民房被炮火摧毁,墙壁上满是弹孔,火炮摧毁了铁路站台,工业区的厂房也被炸得面目全非。
在红军城战役中,俄军只是用无人机代替传统的火炮,阻止了守军的补给轮换;在更关键的"消耗守军"阶段,俄军依靠的依然是"人"。 根据乌克兰媒体引述前线守军的说法,俄军的小股渗透部队往往规模极小,"有时两三人,有时只是单个步兵",他们徒步或骑车通过交错的前线,利用街巷作为掩体,寻找可以攻击的敌方目标。
不同口径的统计显示,目前波克罗夫斯克战场上俄乌的兵力比在10:1到8:1。 一方面,这意味着乌军以极少的兵力牵制了俄军主力,并给俄军造成了每日可能达数百人的伤亡,在战术上似乎"占了便宜";但另一方面,这意味着俄军有充分的资源进行渗透,而守军无力堵住防线漏洞。
红军城的战斗已超越单纯的军事冲突,成为一场战略和外交博弈。 俄罗斯选择围困而非强攻,部分是基于国际舆论的考量。 乌克兰方面的反应充满矛盾。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近期公开表示,中国在遏制冲突升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对中国的协助表示感谢。
在红军城局势恶化之际,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和总司令瑟尔斯基亲赴前线。 泽连斯基走进地下指挥中心,与士兵合影并颁发勋章,以此传递信心。 然而,分析认为,在现代战争条件下,领导人的亲临更多是象征意义。 战争的核心是后勤保障和资源供给,而非单纯的士气激励。
面对红军城守军的弹药、粮食供应枯竭,伤员无法后送,防线被压缩至城市西部一个小区域的现实,高层亲征难以改变战局的最终命运。 一位乌克兰指挥官直言:"目前没有明确的防线,没有能阻止士兵进入城市的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