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用金属铼,全球储量2650吨,美国用“铼”卡中国脖子?

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换个角度审视这个世界。

跟随知意,看尽天下的风云变幻。

要是你从没听过“铼”这个字,别着急,你也不是一个人。这个名字看起来没啥特别的,拼音也容易拼错,可是在现代航空发动机里,它可是“主角”似的存在。没有它,战斗机的发动机都扛不住高温,转速都不敢随便提高。

现如今,这种全球储量不到3000吨的超级稀有金属,被美国牢牢控制着,启动了资源封锁措施。表面看似平静,实际暗中盯上了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的关键所在。这到底是商业竞争,还是更深层次的战略较量?

铼是什么?它不是金子,但却比金贵

直说吧,铼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它是元素周期表里排第75位的那种金属,熔点高到离谱,还特别耐腐蚀,专门用在高温高压的环境里。你那天上天、地跑的喷气发动机,特别是那种军用战斗机的高性能发动机,核心部件所用的合金材料,没有铼绝对坚持不住。

比如说,美国的F22战机用的F119发动机,里面的高温合金核心部件少不了铼的支持,要不然推重比、寿命还有可靠性都得跟着掉价。

问题在于,这玩意儿不仅扮演着关键角色,还十分珍贵。全世界已探明的铼储量大概在2100多吨,主要分布在智利、美國和哈萨克斯坦这几个国家。我国家呢,算是勉强能打出个位数的自给产量,年需求量30吨,自己生产反正顶多是杯水车薪,剩下的都得靠进口。

其实这事儿并不是一夜之间搞出来的,早在之前,美国政府就开始有计划了。特朗普一上台,把铼列入了关键战略金属的名单,直接算在国家资源安全范围内。这就是说,这玩意不能随便卖,不光不能乱卖,尤其不能轻易卖给“潜在对手”。

美国本身铼矿储量有限,但经过长时间的协议和海外投资布局,已经掌控了智利等重要产地的供应链。特别是和智利国营企业Codelco的合作,把大部分资源出口的路径基本封死了。

美国每年要进口大概40吨铼,里面25吨自己用,剩下的15吨就放进战略储备箱里了。也就是说,不管用不用,先囤着再说,你想买?得排队呢。要不要轮到你,得看我心情。

就这点还不行呢,美国还靠技术标准来限制咱们出口中间产品,比如说航空用的高温合金材料、成品叶片啥的那些关键零件,很多厂商根本不敢卖给咱们。

这不算普通的市场竞争吧,显得更像是故意“卡脖子”。可问题是,这招真能把我们挡住吗?

被卡不是终点,自己干才是出路

说实在的,铼咱们其实也不是没有呀。2017年,安徽那边发现了一处铼矿,虽然储量只有30吨,但重点不在数量,而是意味着咱们终于找到突破口了。更重要的是,这些铼多数都是伴生在钼矿里的,不能算是单独的矿体,开采技术难度还挺大的。

其实咱们一点也不怕难,不是吧?中科院的科研团队直接在那些废旧合金里“掏”出了铼,纯度高达99%以上,回收率也快接近85%。这技术一应用,成都一家的高温合金厂就用了起来,成功搞出了量产的国产单晶叶片,成本还减了三成呢。

这事儿其实意味着咱们不用再死盯着海外买原料了,是不是?换句话说,咱们开始用自己那些废旧料进行循环提炼,把“垃圾”变成“宝贝”,把“卡脖子”的难题变成“反超越”的好机会。

再说,咱们的国产发动机,比如WS-10系列,也已经用上了国产回收铼,性能嘛,也在一点点接近国际前沿水平。虽然还存在差距,但也不是什么难以实现的目标。

美国的心思很明白,资源只不过是幌子,真正的目的还是掌控权。你想搞高端制造,特别是军工航空,那就得看我脸色行事。

这个逻辑以前或许还能起作用,但如今已变得越发难以实现。我们不仅在搞矿源的开采和回收,还在整个产业链各环节弥补短板,从合金配方到制造工艺,正一点点完善起来。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不是孤零零在拼搏。一旦我国在高温合金这块拿下了关键技术,不光自己不再受制于人,还能反过来推动邻近国家一起搭建新的供应链话语权。

这才是真正的战术调整。美国想用一块金属把咱们整个航空产业的脚步堵住,估计是想得太天真了,算盘打得有点太“算盘”了。

美国用铼布局的这盘棋,表面看似挺严密,实际早就漏洞百出。它低估了咱们中国科技的韧劲,也小看了我们制造业的反弹能力。

一块铼,或许一时挡住了我们的脚步,但压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

真正让人琢磨的是:下一块“铼”,会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