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左宗棠收复西北,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多少?

揭秘左宗棠平定西北鲜为人知的史实

在太平天国起义席卷中国南部的13年间,咸丰皇帝将主力部队南调,致使西北地区防御力量严重不足,仅在陕西和甘肃部署了少量驻军。

19世纪中叶,趁清朝内忧外患之际,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率军入侵新疆,逐步兼并了当地多个割据势力,建立了独立政权。与此同时,沙皇俄国借机出兵占领了伊犁地区。

17世纪末至18世纪期间,清朝遭遇的地缘政治困境与当前情况如出一辙。

19世纪70年代初,新疆与台湾相继爆发的事件在边疆官员间掀起了战略优先权的争议,"塞防"与"海防"两大主张针锋相对。各派官员纷纷阐述其立场。作为西北军务钦差大臣的陕甘总督左宗棠,在肯定海防价值的同时,成为了塞防战略最坚定的支持者。

晚清政府在新疆局势告急之际,引发了持续数月的朝堂辩论,焦点集中在"塞防"与"海防"的优先性上。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明确反对派兵收复新疆。与之相对,左宗棠则持不同观点,强调"海防"的重要性远超"塞防"。他指出,即便失去新疆,也不会动摇国家根基,然而来自海上的强敌却是前所未有的威胁,若海防失守,内地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危机。

他主张"塞防"与"海防"具有同等战略价值,强调国家主权不容侵犯。他指出,新疆边防危机的有效化解是朝廷集中力量巩固海防的关键前提。

左宗棠通过历史论证强调了塞防的重要性,指出清代鼎盛时期的帝王多次在西北用兵,其根本原因在于新疆对蒙古的稳定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蒙古的安定则直接关系到京师的安危。

左宗棠认为,沙俄已取代准噶尔成为中国最大的长期威胁,这不仅因为两国拥有从西北到东北的漫长边境线,更因俄国控制了伊犁地区。

面对北方大片疆域的安危,清政府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任命他担任钦差大臣,全权负责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

左宗棠率领的西征部队由九省将士组成,共121个营,总兵力达8.7万。在将领选拔上,他沿用了楚军惯例:注重实战能力而非文职背景,看重战功而非学历。只要具备真才实学和过人胆识,任何人都可能被他提拔重用。

为确保西征军费充足,左宗棠被迫采取特殊筹款措施。他授权徽商巨贾胡雪岩以江浙粤三地海关税收作保,分六批次向外国商人借贷,累计金额达1870万两白银。这笔高息借款有效保障了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得以顺利推进。

11月间,外商在提供贷款时趁机抬高利率,年息高达12.5%,导致应付利息相当于本金的一半。面对这一局面,左宗棠沉痛地表示:"为军费而借贷,且不得不求助于外债,依赖他国,实属无奈之举,更是莫大耻辱,此乃臣之过失。"

1876年,左宗棠在甘肃肃州(现酒泉市)部署军事行动,确立了"先北后南、稳扎稳打"的战略原则。他指挥部队分两路向新疆进发。

1876年,左宗棠率领部队开启远征,历经两年多的顽强作战,于1878年成功收复新疆。其采取的战略方针是“不留活口,投降即杀”。

在成功收复新疆后,左宗棠随即推行了多项革新举措。他首先设立了新疆省,并配置了巡抚、道台等行政职位,以优化地方治理。随后,他着手提升财政收入,同时大力推动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基础设施方面,道路、桥梁和水利设施得到全面修建。此外,他还创办了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和报刊,积极传播汉文化,有效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

在最后阶段,左派的同伴、竞争者以及政治上的敌对方均对其作出了评述。

纵观天下英才,无人能超越胡林翼的卓越才能。

左宗棠对湖南至关重要,而湖南对全国同样不可或缺,这是潘祖荫的著名论断。

在军事战略方面,我自认不及左宗棠;就忠诚报国而言,季高同样堪称楷模。左宗棠的存在,实乃国家之福。

李鸿章感慨道:历经三十载,与先生相处融洽却保持独立,自持而不争,唯有您真正理解我;凭借卓越功绩获得朝廷嘉奖,以文治安邦,以武卫国,天下人都为您的离去深感惋惜。

翁同龢以其超凡的气度,在时代浪潮中独领风骚。

林世焘盛赞:他始终避谈妥协之策,唯有左文襄独树一帜。梁启超评价:堪称近五个世纪最杰出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