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
朋友23年社保退休金 每月2350元的思考
今天听到一个消息。一位朋友办完退休手续。23年社保缴费。最终养老金2350元。在广州。
这个数字让人沉默。
我们都知道养老金遵循多缴多得原则。但现实往往更复杂。她按60%基数缴费。23年工龄。最终结果依然拮据。
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这个公式背后是残酷的数学。
基础养老金与社平工资挂钩。个人账户积累取决于缴费基数。按60%基数交23年。个人账户积累有限。除以规定的计发月数。每月到手自然不多。
粤省事可以测算养老金。但很多人直到退休才看清数字。
这不是个例。很多企业职工。长期按最低标准缴费。工龄不短。但养老金徘徊在2000-3000元。与社平工资的差距。让人无奈。
养老金的本质是终身收入平滑。工作时缴费。退休后领取。但低基数长缴费。平滑下来的收入。可能难以维持基本生活。
三个现实需要直面:
第一,缴费基数比年限更重要。同样是交30年。按100%基数和60%基数。养老金可能差一倍。
第二,个人账户积累需要时间复利。起步晚、基数低。账户积累必然有限。
第三,社平工资增长不等同于养老金增长。养老金调整机制有自身逻辑。
这引发更深层思考:当我们谈论养老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是退休后不饿死的底线?还是维持工作时期生活水准的期望?
或许需要重新定义养老规划:
社保是基础。但可能只是地板而非天花板。
职业年金、企业年金是补充。但覆盖有限。
个人储蓄和投资。变得越来越重要。
另一个朋友的做法值得参考:她同时坚持基金定投15年。用时间换空间。这笔资金将成为养老重要补充。
养老不只是钱的问题。但没钱会变成大问题。
那位退休朋友说,她可能要找份保洁工作。这句话背后的无奈。需要被听见。
我们这一代人。面临更长寿命、更高医疗成本、更不确定的经济环境。养老规划需要更早启动。更多元布局。
是时候审视自己的社保缴费了。了解养老金测算工具。考虑补充养老方案。哪怕每月多存500元。经过二三十年复利。也能显著改善退休生活。
养老没有标准答案。但有准备的人。总会从容一些。
你怎么规划自己的养老?欢迎分享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