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有30多个国家拥有导弹技术,但中国的火箭军,却是个让人瞪大眼睛的存在。仅2022年,《军情观察》曾透露,中国火箭军拥有超千枚各类导弹,包括核弹头、常规导弹,射程从几百公里到上万公里应有尽有。67年前我国还在如何造第一枚导弹上‘摸着石头过河'?导弹、火箭军,这都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为什么它成了中国战略安全的“定海神针”?兵强马壮没错,可火箭军究竟凭什么让美俄都要三思而后行?
有人说火箭军是中国“国之重器”,有人却认为这样的巨大投入未必划算。军事专家力挺火箭军:“没有战略导弹怎么守得住家门?”但批评者却质疑,“动不动就说核威慑,到底有啥用?”这两派观点像拉皮筋,谁也说服不了谁。中国立志打造自己的导弹部队,提出“火箭军”概念,可世界老牌强国美国、苏联已经把导弹玩得炉火纯青。中国究竟凭啥追赶?可别光说意气用事,中国火箭军的独特之处,还真有不少隐藏细节,细看绝不简单!
事情还得从1956年钱学森科普导弹说起,当时中国刚打完朝鲜战争,空中、海上都吃过苦头。导弹火箭这些新科技,是世界公认的“兵器之王”,但中国一开始连最基础资料都没有。钱学森在总参谋部一场讲座上,向各家军队高层全面阐述导弹作战,这场讲课直接定下了中国导弹军的‘种子'。随后苏联给了技术援助,送来S-75、P-2等导弹样本,但学习可不是“买菜拿来就吃”,科研人员得连夜拆解,再慢慢摸索仿制步骤。老百姓一提“火箭”,满脑子都是全国大炼钢铁,那时谁知搞导弹有多难?有人调侃:“科学家像木匠,敲敲打打做火箭。”可笑归可笑,中国导弹真就从“零”起步,一步步做大。
经过几轮技术引进和东风一号的仿制,部队里渐渐有人怀疑,“这玩意,还用得着那么多人管吗?”早期导弹队也在炮兵体制里‘摸石头'前进,管理不清、指挥混乱成了家常便饭。外行领导内行,干部转岗搞得一团乱麻。龟速改进东风二号,数年过去研发进展不如预期,人心消沉。就像足球场上,球员位置乱成一锅粥,怎么能踢赢“世界冠军”美国、苏联?不少高层发出质疑,“只会照搬别人的技术,真能造出自己的‘重锤'?”战略导弹部队似乎前路迷雾重重,队伍内外也是一片嘀咕:不如老老实实做苏联门徒,这独立军种的路,走得是不是太快了?
就在大家都以为部队建设步履维艰时,1966年一记“重锤”落下——中央高层拍板成立“第二炮兵”,战略导弹部队独立出来。从此,中国军队里有一支直接听军委指挥、独立于陆军集团的‘神秘兵团'。而且“第二炮兵”这个名字,说好听是低调,实际上就是高级“马甲”。部队的战略核打击与常规打击兼容,随时保持高度警觉。周恩来总理亲自把关命名,既体现战略分量又顾及保密。就像把银行卡号藏进密码箱,敌人琢磨不透咋回事。中国军队体制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震荡,导弹部队像“特种兵”一样,肩负保家卫国的“双重保险”。
表面风平浪静,实则风暴涌动。进入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导弹技术有了长足发展,但部队内部却出现新障碍——体制改革带来的组织调整,人员流动和旧有观念的摩擦越来越多。火箭军要走向完全独立军种,不仅技术要追赶,还得应对现代战争要求的灵活机动,管理模式也得彻底升级。美苏两家早就形成各自导弹体系,中国却得在摸索中“打补丁”。可,核与常规力量如何协调?保密却又要高效?有干部发愁:“导弹不能像大白菜,管太死就烂根。”冲突、误解,分歧越积越深,有人甚至主张放缓独立进程。看似安稳,实则埋着不少‘地雷'。
火箭军说得好听是中国安全‘压舱石',可深究你就发现,哪有这么省心?过去大家争着学苏联、美国,结果现在弄出一大堆管理难题。“战略威慑”这词,说实话还真挺玄乎,面对高超音速导弹,传统理念早就捉襟见肘。火箭军独立不是拍拍脑门的事,人才得培养,技术得跟进,管理还得革新。怪不得以前总有人喊:“都靠核导弹,万一用不上怎么办?”夸夸导弹能拯救世界,实际一基地选址、试验风险、精英培训哪一样不头疼?所以火箭军再牛,问题也一箩筐。战略核力量能当‘金钟罩',可一口气打造独立军种,难保没有“短板”。大工程出大麻烦,火箭军这条路可不是一路顺风。
火箭军到底是“定海神针”,还是“玻璃罩子”?有人说,没有独立军种哪能护住中国家门,也有人喊,投入这么多,投资回报真有那么高吗?美国和俄国导弹体系各自分散,却也能形成强大震慑。中国火箭军集中管理,到底是未雨绸缪还是一厢情愿?万一体制有漏洞,会不会引发新的战略风险?,你怎么看火箭军的独立军种模式——是真正保证中国安全,还是在给自己制造更多难题?欢迎在评论区来场“头脑风暴”,不服气就来讨论,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重锤”玩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