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DNA比对确认18年前被拐的叶锐聪已寻回,亲妈抗癌寻子未停,他已归族认亲,养父母当年出钱抱养是否合法仍待明确
2007年11月的一个傍晚,东莞寮步镇上底村的竹编摇车空了,一辆面包车卷走了9个月大的叶锐聪
邓惠东冲上去拦,没拦住,门口留下翻倒的摇车和一地小毯子
那天之后,家门再也不敢随手虚掩,院子里那棵龙眼树下,老人说话都刻意放低了嗓门
孩子被拐的第二天,寻人启事就贴满了镇上和邻近的市场,能问的都问了,能跑的都跑了
更扎心的是,邓惠东在寻亲途中被查出癌症并出现骨转移,但她在社交账号名字后加上“大喇叭”,拎着小扩音器去广场、车站、医院口播放寻子信息,从没放弃过
说白了,这是一个普通母亲和冷硬现实硬碰硬的十八年
叶锐聪这边的人生,被改成了另一条轨道
有知情者提到,养家在四十多岁时通过花钱抱养把他带回,孩子长到成人一直以为自己是亲生的
养母现在63岁,夫妻俩经历过中年丧子,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不敢再看白底黑字的病历
他们没固定工作,靠打零工和骑摩的拉客撑家,还是咬牙把孩子送上了大学
换句话说,日子苦是真苦,养是认真在养
认亲那天很多人都看见了,这个20出头的男生黑黑瘦瘦,肩膀一塌,是暑假打完临工刚回去的样子
更扎心的对照是,广东原生家庭条件并不差,若没被拐,他本该在爷爷奶奶宠爱里长大,像个小少爷那样无忧
这一念之差,换来18年的寒暑,冬夜没钱添厚衣,可能缩在角落里抖,也没人知道他当时在想什么
有人在直播间喊,希望亲生父母要求他与养家决裂,这种情绪能理解,但不必把刀口对准孩子的新旧家庭
2025年10月12日,全国公安“团圆行动”通过DNA数据比对,确认正在念大学的叶锐聪就是失散18年的那位
10月18日,姐姐叶子晴把他接回家,在村口,邓惠东拉住他手背,叠着叠地摸了好几下,才敢把人抱紧
门口有人递上热茶,也有人把手机举得很低,怕惊着这场迟到的团圆
10月19日,叶家办了认祖归宗,族谱添了名字,晚上又摆了认亲感谢宴
说白了,礼数走齐,是在告诉所有人,这个孩子回家了
最新的安排也很朴实,父母商量好轮流去他的大学城陪读式陪伴,尽力把18年的空白缝起来
至于养父母是否涉嫌违法,目前并无明确处理结果对外公示
法不容情是一面,人不薄情是另一面,社会舆论就在两端拉扯
从法律看,道理并不复杂
上海警方刑侦负责人公开强调,疑似拐卖儿童警情一律快速立案查找,抱送养名义出卖亲生子女涉嫌犯罪,收买被拐卖儿童也会被依法严惩
最高法案例库还明确,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后再实施其他严重侵害的,数罪并罚
换句话说,送与买的链条都不在法外
这话冷,但必须听清楚
把眼睛抬高一点,会看到更大的背景正在逼近
联合国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可侦测的人口贩运受害者总数比2019年增加25%,其中被贩运儿童增加31%,女童更是增加38%
以强迫犯罪为目的的人口贩运占比升至8%,妇女和女童仍然是主要受害者
数据像一张账单,写着现实的涨幅和痛感的加码
国内也在给出更硬的回应
例如泰安“入室抢婴案”一审宣判,4名被告分别被判死缓、无期、十五年,法院支持了20万元赔偿请求
这类判决释放的信号很直白,伸手就会被重锤
另一边,近期的“野人小孩”热议也让公众重新盯住监护与教育边界,警方未发现拐卖,但已介入规范养育方式
社会对儿童权益的警觉在上升,尺度也在越摆越清楚
回到这件事,情与法该怎么落地,不必只问“断或不断”
有业内人士提到,孩子成年了,和谁保持什么关系应尊重本人意愿,同时对当年的买、卖、运、藏等环节逐一查明
说白了,把选择权交给当事人,把追责权交给法律
养父母这些年没虐待,条件有限还供他上大学,这是事实;
当年出钱抱养触到法律红线,这也是事实
同一件事里,人情与规则可以并列存在,但不能互相抹掉
可以参考一个更久远的团圆
崔元茂被拐36年后与母亲相认,他的养父母厚道,自己也在安稳环境中长大,最终主动采血入库寻根
这类案例提醒人,亲情并非零和,两个家庭有时能在边界清晰的前提下和平共存
但底线仍是那句老话,任何“买来的亲情”都不配被美化
再看境外的极端情境,菲律宾绑架案里,14岁中国男孩被勒索巨款,右手小指被割,谈判施压后弃于路边
无论拐卖还是绑架,暴力与交易常常伴生,只有持续的高压执法和清晰的公众认知,才能逼退这门黑心买卖
这起东莞团圆,最难的部分已经跨过去,最难解的部分才刚刚开始
亲缘的继续与修复,需要时间,需要边走边学的耐心
法律的调查与处理,需要程序,需要在阳光下让每一个环节说清楚
更希望看到的,是孩子能在不被裹挟的氛围里,安稳完成学业,慢慢把碎成十八段的人生接回一体
期待警方后续披露对养家的合法性审查结果,也期待社会把热度化成常识,别让下一张寻人启事再被风吹满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