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签660亿元固态电池大单,新能源产业加速升级

最近后台有朋友在聊,说看到一些新能源上游材料公司,签了那种几百亿的、长达数年的供货大单,感觉像是天上掉馅饼,问这算不算结结实实的利好,能不能闭眼冲。

这问题挺有代表性的。我先不说答案,讲个我身边朋友的故事。

他是个很牛的设计师,自己开了个小工作室,前几年行情好,活儿多得做不完,挑客户挑到手软。

虽然收入不稳定,有时一个月不开张,有时一个月赚够一年,但自由,而且利润率高,报价他说了算。

去年,一家互联网大厂找到了他,说你活儿不错,别零散接了,我包了你未来三年的全部产能,签个独家协议。

每年给你一个保底的、非常可观的数字,旱涝保收。

唯一的条件是,你不能再接别家的活儿,而且价格嘛,得给个“战略合作价”,比你市场价低个30%。

我这朋友当时激动得不行,觉得是祖坟冒青烟。

签完协议,头一年确实爽,再也不用为找活儿焦虑,收入稳定,年底还能换辆新车。

但到了第二年,他开始觉得不对劲了。

首先,议价权没了。

以前他是爷,现在大厂是爷。

每年续签价格,对方都找各种理由压价,说“你看,整个行业都不景气,我这给你保底已经很够意思了”。

他没法反驳,因为他已经没有别的客户了,他的世界里只有这一个金主爸爸。

其次,成长性没了。

他的工作室成了一个“专属车间”,每天按部就班地生产大厂需要的东西。

外面有什么新技术、新趋势,他没精力也没机会去接触。

他手下的年轻设计师,觉得没劲,也跑了几个。

最后,他发现自己被“绑架”了。

这三年一过,如果大厂不再续约,他怎么办?

他已经脱离市场三年,客户资源归零,技术可能也落后了。

他从一个在市场上自由搏击的狼,变成了一只被圈养的、看似膘肥体壮的羊。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当下新能源产业链里,正在上演的现实。

我们捋一捋。

当一个行业处于野蛮生长的“战国时代”,比如前几年的锂电,需求爆炸,供给跟不上,那时候产业链上游的材料厂,活得最滋润。

碳酸锂一天一个价,正极负极铜箔的厂商,订单接到手软,谁有货谁是爹。

那时候的投资逻辑很简单,就是找“铲子股”,谁的产能先出来,谁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但现在,情况变了。

行业过了那个最陡峭的增长期,进入了“帝国时代”。

什么叫帝国时代?

就是头部玩家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开始不满足于只在自己的环节赚钱,而是要“整合产业链”,要“建立生态”。

你看到的那些几百亿的长期大单,就是“帝国”建立秩序的工具。

我们来算三笔账,站在材料供应商(就是我朋友那个角色)的角度。

第一笔账,叫【金钱账】。

签下大单,未来几年的收入是确定了。

比如,承诺每年采购你几十万吨的货,按照市价一算,几百亿的收入落袋为安。

这对财报是立竿见影的好处,营收曲线会非常平滑好看。

但是,代价是什么?

代价是利润率。

你觉得那个“浓眉大眼”的下游巨头,那个“链主”,会傻乎乎地按市场最高价跟你签长单吗?

不可能的。

这种长期协议,价格一定是锁定的,而且通常会有一个比市场价低不少的“折扣”。

链主的逻辑很简单:我用我未来的确定性需求,来换取你现在的价格让步。

你拿到了“量”,就必须在“价”上做出牺牲。

本质上,这是你用未来的利润空间,去购买当下的安全感。

所以,你会看到这些公司的营收可能暴增,但毛利率可能会被压到一个很低的、稳定的水平。

它不再是一个高成长、高弹性的周期股,而变成了一个重资产的“代工厂”。

第二笔账,叫【情绪账】。

这对公司管理层来说,情绪价值是拉满的。

不用再每天为了订单焦头烂額,不用再担心产能建好了没人买。

签完协议,开个香槟,发个公告,股价先涨一波,皆大-欢喜。

但是,这种“躺平”的安逸感,是有毒的。

一个企业最大的风险,就是“客户集中度过高”。

当你80%甚至90%的收入都来自一个客户时,你的命脉就攥在了别人手里。

你的研发方向,得听他的;你的扩产节奏,得跟他走;你的财务状况,甚至都会被他影响(比如账期拉长一点,你就得自己垫付巨额资金)。

你失去了企业的独立性,变成了巨头的一个“外部事业部”。

从企业家精神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倒退。

第三笔账,叫【机会成本账】。

这笔账最隐蔽,也最致命。

你把未来几年的产能都包给了A客户,意味着你放弃了服务B、C、D客户的可能性。

万一,B客户搞出了一个技术路线的颠覆,需求暴涨,愿意出比A高50%的价格买你的货,你怎么办?

你没货卖了。

你已经签了卖身契。

更可怕的是,如果你的金主爸爸A,自己在哪天战略失误,被市场淘汰了呢?

比如手机界的诺基亚。

当年给诺基亚做配套的供应商,签的单子不大吗?

不大吗?

后来诺基亚倒下的时候,这些供应商连哭都找不到地方。

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你把自己的未来,和另一家公司的未来,用一纸合同焊死了。

这值博率高吗?

见仁见智。

所以,你看,这种所谓的“馅饼”,其实是一份标好了价格的“套餐”。

套餐内容是:稳定的收入+确定的“代工”地位。

价格是:放弃议价权+放弃潜在的高利润+放弃企业的独立性+赌上身家性命的客户绑定。

那么,对于链主,那个签发大单的巨头来说,它图什么?

它当然不是做慈善。它的算盘打得更精。

1.成本控制与风险转移:通过长单锁价,它能精确控制自己的成本,避免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对自己的冲击。

同时,它把扩产的巨大资本开支风险,转移给了上游供应商。

供应商为了满足它的大单,得自己真金白银去建厂、买设备。

厂建好了,巨头如果哪天不要了,那几十上百亿的固定资产,就是供应商自己要填的坑。

2. 战略绞杀:这是最核心的一点。

一个行业,最优质的产能是有限的。

巨头通过长单,把市场上最好、成本最低的那一批供应商的产能全部包圆。

那它的竞争对手怎么办?

只能去市场上找那些二流、三流的供应商,买又贵又差的料。

这就相当于,在赛跑开始前,巨头已经给对手的腿上绑了沙袋。

这是一种釜底抽薪式的打击。

3.建立“产业护城河”:当所有的核心供应商都围绕着你转,都依赖你的订单生存时,你就建立了一个坚不可摧的“产业联盟”或者说“经济圈”。

这比技术专利、品牌形象这种“软”护城河,要硬得多。

它把竞争从公司层面,上升到了整个产业链生态的对抗。

所以,下次再看到这种新闻,别光看那几百亿的数字就热血沸腾。

你要明白,这数字背后,是产业格局从“自由市场”向“计划经济”的深刻变迁。

是行业龙头在宣告:“战争结束了,现在开始打扫战场,划分势力范围。”

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投资逻辑要变了。

过去那种“买小公司、赌它成长为巨人”的故事,在这些被深度绑定的领域,越来越难讲通了。

这些被“招安”的供应商,它们的估值模型,可能要从成长股逻辑,切换到公共事业股或者制造业代工股的逻辑。

看重的不再是爆发力,而是分红率和稳定性了。

当然,这也不是说这些公司就没价值了。

在一个下行的周期里,能抱上一个巨腿,有稳定的现金流,总比那些没单子要饿死的公司强。

只是,你不能再用“星辰大海”的预期去要求它了。

它给你提供的,是一种“低波动”的、类似债券的收益预期。

如果你指望它股价还能翻十倍,那大概率是要站岗了。

说到底,商业世界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共勉共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