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钱,我做主?” 当取款像审问,当反诈变成折腾,普通人的金融自由正在被“过度防护”吞噬。
🔥 事件回顾:取钱比借钱还难?
· 律师周筱赟的遭遇:
在山东东营建行取4万元现金,柜员连环追问:“具体买什么?”“上月某笔转账是干嘛的?”甚至威胁报警处理。#律师称取款被银行连续询问并报警#
央行规定5万元以上才需登记用途,建行却自行加码到1万元。
· 医生夫妇的困境:
手机号因“涉诈风险”被停机20多天,复通需跨市提交无犯罪证明,反诈措施反而切断了正常生活。
💥 百姓痛点:反诈还是“反客户”?
隐私荡然无存:
· 银行柜员可随意翻查数月流水,追问与当前业务无关的交易细节。
· 律师怒斥:“银行先默认储户是犯罪嫌疑人,要求自证清白!”。
2. 规则层层加码:
· 央行明确5万元门槛,地方银行却擅自降至1万元,反诈中心称“无固定标准”。
· 新规征求意见稿已取消5万元登记要求,基层仍在“加码执法”。
3. 折腾大于实效:
· 银行柜员疲于应付形式化审查,真正的大额诈骗资金却难被拦截。
· 网友调侃:“防民不防恶,风控专抓小鱼!”
⚖️ 深层剖析:为何反诈变味?
· 责任转嫁:银行将风控压力转移给客户,用“严查”规避自身责任。
· 能力不足:缺乏精准风控技术,只能“一刀切”折腾普通人。
· 权力越界:反诈初衷被异化,部分执行者借“安全”之名过度扩权。
🌟 百姓心声:要安全,更要尊严!
· “反诈不能牺牲公民权利”: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指出,不能以反诈为由头侵害用户隐私权和财产权。
· 拒绝“有罪推定”:
储户取钱无需自证清白,银行应通过技术手段识别风险,而非审问客户。
· 呼吁精准防控:
风控应瞄准真正的大额异常交易,而非纠结于百姓的几万元生活费。
💡 解决方案:让反诈回归理性
1. 严守法律边界:执行央行标准,禁止擅自加码。
2. 技术替代人工:用大数据模型替代柜员主观判断,减少人为干扰。
3. 畅通投诉渠道:对“误伤”用户快速修复权益,建立补偿机制。
当反诈的网困住普通人,却漏掉真骗子,我们必须反思:
保护百姓,不该变成折腾百姓!
💬 互动话题:
你取钱时被盘问过吗?如何看待银行“反诈加码”?
👉 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
(本文依据央视新闻、澎湃新闻等权威信源撰写,坚守客观立场)
